让语文课堂涌动生命的色彩

2017-12-29 00:00:00孙琦
课外语文·上 2017年4期

【摘要】本文主要从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想象能力这三个方面阐述如何让语文课堂涌动生命的色彩。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活跃起来,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快乐,让语文课堂涌动生命的色彩。

【关键词】生命;情感体验;自主学习;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老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诚然如此,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涌动生命的色彩的课堂,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这样 充满活力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只有构建这样的课堂,学生和老师都能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

审视我们的教学行为,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始终没有解决这样几个问题:1.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体验。2.重知识积累而轻视创新发展。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老师都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这固然重要,但是语文也是一门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因此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大胆的创新也势在必行。3.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自主探究。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根本没有改观,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创造性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已成为新课标实施的一个主要的“瓶颈”。

综上所述,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活跃起来,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快乐,让语文课堂涌动生命的色彩。

一、激发情感,感悟生命

语文课堂是有生命的课堂,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的一个重点,然而学生的情感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生活和教材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可以用生动形象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都能成为一个有利教学条件。因此,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

(一)走进教材,调动学生情感

教材中的文章是人情感的流露。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走进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体现出的优秀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如《第一次抱母亲》一课,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不但能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时,应当让学生在对前文的理解的基础上去品味这句句子,并且让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母亲被自己儿子的孝顺举动所打动,这泪水是母子心灵相通的感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就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进一步体会

情感。

(二)以情动情,调动学生的情感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语文的情感丰富性,在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是“催化剂”,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我在教《九寨沟》一课时,先让学生说说祖国大地上的自然风景,学生们兴致很高。随即我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老师旅游时亲眼看到的九寨沟仙境般的湖面、瀑布,还有异兽珍禽,相机出示图片,学生们就好像跟随着我的引导走进了九寨沟。同时我会告诉学生,在九寨沟我感受到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丰富的美感充溢着我的心头,此时连我自己范读课文的语调也是那样激动,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从而带着对九寨沟的向往之情进入了课文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学生的情感体验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

因此,只有当学生自主地走进了文本,学生才能体验阅读的快乐。教师只有将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和体验传导给学生,学生的情感才能被调动起来,这样的课堂上,定能涌动出生命的色彩。

二、自主学习,感悟生命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著名教师于澜率先在教育界发出了这样的呼唤: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要达到这一境地,教师必须要敢于放手。

(一)让学生自己读书

读书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做教师的应该成为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引领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体味书中的细节,去感悟书中的道理,从而启发学生的心智,受到深刻的感染。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我采用了“以读悟理”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深入研读中感受“滴水穿石”这一现象告诉我们的启示,以及细读文中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这三位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从而加深对本文观点的理解,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让学生自己提问

学贵有疑,读而能问。在阅读的过程中,首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思考,才能让学生有所问。虽然小学生有时候提出的问题是很荒谬可笑的,但是只要敢于大胆提出问题,就是值得表扬的。我所教的四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的问题就特别多,如学《番茄太阳》这一课时,很多学生都提出了相似的问题,文中三个“番茄太阳”为什么要引号,分别指什么。其实这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那么学生自主提出这样重要的问题,对于解决课文重难点就水到渠成了。

(三)让学生自己说话

一节课40分钟,如果都是老师在讲授,那绝对不是一节好课。一节精彩的语文课,一定是学生积极发言,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老师要在适时抓住契机,放手让学生练习说话,从而提高课堂的活力。如在教《黄鹤楼送别》一课时,学文成熟之际,教师创设情景:李白和孟浩然在长江边赏景的同时,内心会想什么呢?学生经过思考,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于是,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在表达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因此,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能让语文课堂有生命力。

三、展开想象,感悟生命

愛因斯坦说:“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 台。”可见,想象力对于爱因斯坦的发明创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我们语文老师就更不能把文本教死,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于语言凝练之中。如《莫高窟》一文中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教学这一段时,我会抓住这个省略号,让学生进行文本补白,当然我除了出示课文中飞天的各种形象,让学生感受壁画内容的丰富多彩,我还会出示其他飞天的形象,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句式“有的……有的……”进行语言训练。我先让学生自由练说,你看到什么样子的飞天?学生们的想象力是极其丰富的,有的学生说:“有的三五成群,窃窃私语。”有的学生说:“有的驻足凝神,仰望银河。”……在这样的句式训练中,学生们各抒己见,在想象中锻炼了说话能力。只有通过这样坚持不懈地语言训练,学生的表达才会充满个性,才会洋溢想象的琼浆玉液。

2.提倡开放性的写作,表达于个性特色之中。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教师在作文教学或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运用训练中应少些限制,多给自由,让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少提要求,多给指导,特别是在开拓思路方面的指导,应让学生表达观察,求异思路畅通,放飞想象的翅膀。如小练笔《一路花香》续写,可依据学生的愿望来表达。有的学生侧重写破水罐从此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不再自卑。有的学生侧重写好水罐听了挑水工的话后很惭愧,当与破水罐再次相遇时,向破水罐道歉。这样的自由练笔,学生写出来的内容融入了自身的愿望与价值观,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上的生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提问,自己说话,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发展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人格,于无声处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就课堂教学的无限精彩,让语文课堂涌动生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刘位武.让语文识字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新教育,2016(6).

[2]陈祎.试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J].新教育,2016(9).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