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恨交织中感受场面描写

2017-12-29 00:00:00董璐
课外语文·上 2017年10期

【摘要】《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该文场面描写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八路军战士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笔者期望通过再现《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教学设计,以为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场面描写;《狼牙山五壮士》;爱横交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导入

2016年9月3日,我国为抗战胜利70周年举行了盛大的阅兵 式,这次阅兵式上有11个徒步方阵非常吸引人的眼球,他们都是抗战时期涌现的英雄部队,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抗战的胜利、祖国的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让我们重新回到1941年秋天,一起去领略他们的英雄壮举。【教师板书课题】

二、词语

首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谁来读第一组词语?(生读,纠正字音)第二组词语谁来读?(生读)这两组词语虽然都出自课文,可他们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现在同学们自由读读,体会每一组词语的情感。第一组词语应该读出什么情感?(生回答:英勇、顽强)好,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情感去读。第二组词语呢?(解恨、大快人心)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情感去读。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我们读好文章的第一步。

三、体会对敌人的“恨”

(一)整体感知“恨”

我们课前对本课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这是我们概括出的小标题。我们在读这五部分时,无论哪一部分,都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五壮士对敌人深深的(恨)。【师板书】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哪一部分最能体现五壮士对敌人刻骨铭心的仇恨?(第二第五部分)

(二)诱敌上山部分

1.现在让我们走进诱敌上山部分,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能体现五壮士对敌人的恨?画下来,在旁边做批注。(生谈,如果一个句子没谈全,接着叫其他同学谈)A.(班长马宝玉……)沉着,狠狠:此时的沉着是为了对敌人更加猛烈的进攻啊,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情感?B.(副班长葛振林……)大吼一声:你抓住了一处动作描写,同学们,他可能在吼什么?(生谈)是呀,他想把他内心对敌人的恨化作声音表达出来,你能不能读出来?满腔怒火:他的怒火也是中国千千万万人民的怒火,一个枪口怎么能喷射的完呢。把这种怒火读出来。C.(战士宋学义……)抡一个圈: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你抓住了对人物的动作描写,他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化作了战斗的力量,把这种力量读出来。D.(胡德林和胡福才)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你抓住了一处神态描写,他们多想让一个射出去的子弹都能射中敌人。来,把他们两个对敌人的恨读出来。

2.同学们,作者在写这一部分时,抓住对多个人物的具体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五壮士对敌人深深的仇恨,这其实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场面描写,【师板书】

3.让我们端起书,在战火中重回诱敌上山的那一刻,读(生齐读)

4.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场面描写,一个个战士的形象变得鲜活,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着硝烟与战火,仿佛在和战士们一起战斗。

(三)顶峰歼敌

1.课文中,还有哪一部分你也能读出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第4自然段)

2.同样是场面,这一部分却仅仅写了马宝玉这一个人,同学们认真读读这部分,抓住关键词句,谈一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马宝玉。(生抓住词语谈)猛地(机智,他想把手榴弹留在最后),你很会读书,抓住了人物的动作描写。磨盘大的石头(勇敢,坚强,已经负伤)磨盘大的石头,我们正常人都很难举起,更何况是这样一个受伤的人。“同志们!用石头砸”(仇恨敌人的马宝玉)你抓住了人物的语言描写,这一句该怎么读?

3.马宝玉仅有21岁,他作为七连六班的班长,在顶峰歼敌这一关键的时刻不顾自己的安危,如此的有勇有谋,谁想来读这一部分?(生读),老师也想朗读(师读).让我们一起端起书,齐读这一部分。(生齐读)

4.同学们,场面描写可以写多个人的表现,也可以抓住一个人详写,作者在这一部分就只对马宝玉这一个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其实,场面描写在写作中运用也非常广,我们可以运用到写大课间、大扫除、运动会等场面中。

四、体会“爱”

1.老师在阅读这篇课文时,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惑着我,每次想到的时候都很揪心。课文的第三段中明明写到五战士胜利完成了掩护任务,他们完全可以追上大部队,为什么非要把自己和敌人引上绝路呢?同学们不要忙着举手,先认真读课文(生谈)。

2.是呀,只有心中有大爱的人,才能如此的英勇无畏,才能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呀【板书:爱】。

3.在生与死的抉择中,他们毅然选择绝路,为更多的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弹尽路绝之际,他们毅然跳崖,以悲壮的方式,维护了生命的尊严。让我们重回壮士跳崖的那一刻。(背景音乐:师领读,生齐读“打到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中国……)

这口号喊出的是中华儿女头可断,血可流,民族尊严不可丢的凛然正气。

五、拓展学文

1.在抗日战争中,还有无数的英雄儿女,在民族尊严与气节上,表达了同样的心声。让我们打开语文帮,走进《八女投江》。

2.同学们,《八女投江》中也有非常悲壮的场面描写,你们找到了吗?在哪一部分?老师把这部分出示在了幻灯片上,大家读读,想想体会到了一种什么精神?(大無畏、英雄,从哪读出来的?)

3.总结:又是精彩的场面描写,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同学们,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