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选集》,全文主要谈文学创作,全文贯穿着作者的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即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笔者对此文的教学设计加以整理成文,以供参考。
【关键词】《咬文嚼字》;导语;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2.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2.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用学生熟悉的歇后语:老鼠进书箱——咬文嚼字导入。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问:文题为“咬文嚼字”,是否一开头就提出这一观点? 明确:不是。
2.提问:在第几段才直接提出这一观点?作者所指的“咬文嚼字”实质是什么?是在什么领域?明确:第3段;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在文学领域具体是阅读和写作中。
3. 提问: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明确:第一部分(1—7):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一层(1—5):阅读;二层(6—7):写作。第二部分(8):点明咬文嚼字 意义目的。
三、深入探究,解读全文
(一)解读1—2段
思考:1—2段写了什么?这一现象实际上就是什么现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郭老改字;这一现象是“咬文嚼字”,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提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有何妙处?为什么“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不能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明确:“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與“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者句式不同,表达的情感不同。思想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妙,而“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不通。由此可知,使用什么句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应根据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来确定。
(二)解读3—5段
活动设计:皮鞋店的故事引入下一问题
某皮鞋店正在清仓大甩卖:男牛鞋150元一双,女牛鞋100元一双。我们觉得很疑惑,鞋店到底是买牛鞋还是人鞋。
(1)请同学重新为着鞋店写两句话。明确:男式牛皮鞋150元一双,女式牛皮鞋100元一双。
(2)听了这笑话,大家觉得都是什么惹的祸?对此有何感想?明确:都是盲目简洁惹的祸。
感想:语言表达中盲目简洁会给交流带来不便;语言表达盲目简洁不是目的,把意思表达清楚才是目的。
1.提问:分析论证中作者举了那些例子?他们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1)李广射虎:文字的繁简不同,会影响思想和感情,该繁则繁,该简则简。(2)贾岛吟诗:字眼不同,诗的意境就不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不同,表面上在推敲文字,实是在推敲思想情感上。
2.提问:找出第5段的中心句。明确: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三)解读6—7段
1.提问:第6段中,作者认为文字的意义有哪几类?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分“直接意义”和“联想意义”。 “直接意义”:文字的本意,是固定的;“联想意义”:游离,不确定的,是由“直接意义”联想到的与它相关的种种现象或事物。我们在写作中用“直接意义”好还是“联想意义”好呢?先从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中的两句诗看起。
2.分组讨论,下面两句那句更好?(1)“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联想)。(2)“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直接)。明确:(1)更好,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给读者留下无穷想象空间,所以,在写作中为了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可多用联想义,但正因为他有如此大的魅力,就是写作陷入一种极端,及滥用联想义。
3.分组讨论,那句更好?(1)这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2)东家之女,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明确:(1)更好,写得具体,有个性;(2)是套话。
4.提问:看7段,作者把这一现象取名叫什么?明确:“套板反应”。
5.提问:这样创的文章能达到创作的目的吗?明确:不能
(四)解读8段
1.补充日本书法家的故事:
他是一位天才的书法家,9岁时参加日本青少年书法展,就在东京掀起一阵旋风。四幅作品全部被私人收藏总价值高达1400万日元。
当时,日本最著名的书法家小田村夫曾这么预言,在日本未来的书坛上,必将会升起一颗璀璨的新星。20年过去了。一些小田村夫预言时寂寂无闻的人脱颖而出,而他却销声匿迹了。是谁断送了这位天才的前程?一年的九州樱花节,小田村夫专门拜访了这位小时候名震四岛的天才,在看了那位天才的作品之后,小田村夫却仰天长叹,竭力说了这么一句话:“右军啊!你毁了多少神童啊!”
右军是谁?右军就是一千六百年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 原来,日本掀起一股狂热的模仿王羲之字体的风暴,他临摹王羲之的书帖成瘾,经过20年的苦练,把自己的书法个性打磨得一点都没有了。现在他的字与王羲之的字比较起来,已经能够达到乱真的程度,可是自己的东西呢,一丝都找不到。在鉴赏家眼里,他的书法已不再是艺术,而是令人厌恶的仿制品。
2.提问:一个天才因为模仿另一个天才而成了庸才,这说明个性和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书法如此,文学艺术也不例外,要想在 文学创作上闯出一片天地,需要我们如何做?(朗读最后一段)明确:推陈翻新,斟字酌句,力求思想情感与语文的精练与吻合,即“咬文嚼字”,最终达到艺术的完美。
四、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谈谈学习本文后在材料的积累和使用上给了我们哪些启示?以“让我明白了”为开头,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悟。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