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制状态中小人物的命运

2017-12-29 00:00:00田金莲
课外语文·上 2017年10期

【摘要】《西游记》中猪八戒贪吃、爱色、偷懒、告状,时时呈现出一副小人嘴脸。那么猪八戒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本文试分析其背后原因。

【关键词】猪八戒;小人物命运;压制状态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作者吴承恩主要通过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四人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以诙谐幽默、讽刺夸张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有关西天取经的神话传说,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

人物之于小说,犹如心脏之于人,《西游记》之所以得以流传千古,得益于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猪八戒便是其中之一。猪八戒是《西游记》中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人物形象。说他简单,是说他的性格赤裸裸地显露,如水晶一般呈现在人们面前;说他复杂,是说这个形象矛盾重重,呈现出多的二律背反,让人难以把握其根本形象。但是这个形象刻画得非常好,是书中最具有人性化的

一个。

“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决定了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是只能在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差异。”如果说唐僧是人性大大战胜兽性的话,猪八戒则是恰恰相反,他本能地追求着凡人最基本的欲望,特别是食欲和色欲,呈现出一副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食欲宽大”是八戒的一大特点,取经路上,“吃”似乎成了他最大的享受。在高老庄做女婿时,“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万寿山庄吃人参时,“却才见了果子,拿过来,张开口,轱辘地囫囵吞咽下去”;看见白骨精的斋饭,“他不容分说,一嘴把个罐子拱倒,就要动口”,猪的本能暴露无遗。小说第四十回,“八戒睡梦里听见说好吃的东西,就醒了,道‘哥哥,就不带挈我些儿?’”好色更是八戒的本能,当初天篷被贬下凡是因为“扯住嫦娥要陪歇”;作为猪身的他还要娶媳妇;“四圣试禅心”时,面对美人“目不转睛”,想要入赘门下,“口里的‘娘’也不知叫了多少”,后竟然贪多,三位仙女都要;途经西梁女国时,又发贼性,想入赘女王门下;就是面对女妖怪,他也会念念不忘,着实一个“色相”人。猪八戒还有一副小人嘴脸,能偷懒便偷懒,还喜欢在唐僧面前搬弄是非,告孙悟空的状,害的孙悟空被冤枉了好几次,挨了许多咒。小说中猪八戒实足是一个时时在追求又处处被压制的小人物。

“根据精神分析的了解,每个人的潜意识心理保有这个秘密:就是‘为什么我是我现在这个样子?’”那么,猪八戒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为什么他会苦苦地追求那低层次的欲望满足呢?这就是长期受压制的缘故。在天为仙时,他是被限制的,仙家身份要求摒除人的七情六欲,其中“色”犹当先。作为金字塔底的一名小仙,他必须维持天庭秩序,遵守天律,压抑内心的愿望与欲求。但是“我们将一些被禁止的感觉或欲望潜抑到了潜意识里,但他们并不在那里安身,却不断努力要显耀自己——迫使自己进入我们的意识生活里——以各种的方式”。终于,天篷因“那时酒醉意昏沉”,内心压抑的欲望本真地表现出来,“扯住嫦娥要陪歇”。因一时的暴露,他受到了严重的处罚,“依律问成该处决”,多亏太白金星求情,“改刑重责二千锤,肉绽皮开骨将折,放生遭贬出天关,福陵山下图家业”,可见其压制之重。随唐僧西行,需要吃斋戒欲,出家随缘化斋,所得素食本就有限,怎能满足“食肠宽大他的”?况且上面还有一个师父要供奉,于是吃的本能也是时时被压制着。“色”字头上一把刀,出家人更是如此。当时菩萨明确禁令要“敬重三宝,皈依我佛”,而佛的至高境界就是灭人欲,这就使得凡人心十足的八戒处处被禁锢着。佛戒禁锢着,身边更是有两个佛法的监护者——唐僧与悟空。唐僧是师父,且又德行高深,自是泰山一样时时从思想的高度压抑着八戒的种种欲望。而生性灵顽的悟空更是一个明白人,时时明里暗里监视着他,轻则出言相讽,重则挥棒舞打,俨然一个行动的监视者。由此看来,凡事追求本性的八戒常常受着他所不愿意的束缚和压制的。

时时受压制,八戒当然不愿意。如果能够选择的话,他早就回高老庄当他的上门女婿去了。可是,他不能選择。那么,他能反抗吗?菩萨的威严、头上的箍让他不能忤逆师傅,又没有孙悟空的那种通天本领,唯有无可奈何,因此只能逮住机会就宣泄一下,于是也就有了上述种种行为。这其实也是压制状态中小人物的表现与抗争方式。孙悟空的出现,打走了白骨精,灭了他食和色欲的满足,心里恼火,但又不能把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怎么样,也只有以告状的方式,出出心中的怨气。取经途中,孙悟空是擎天柱,有着通天本领,有着坚毅精神,深得唐僧器重。而猪八戒则不行,既不能凭其本领与精神拯救唐僧出苦海,还要承受来自石猴的戏谑,无可奈何的他能适时奏上一状苦苦那猴子,自是他心中的痛快。

从精神与心理角度来看,贪吃、好色、偷懒、告状等八戒所呈现出来的小人嘴脸皆因凡人的本性处处被压制着又因身为小人物的地位不能选择亦无力反抗所致,如其有机会选择有能力抗争的话也不会至呈现如此形象。

猪八戒的形象不仅在古代是一面典型的镜子,而且在现代文明的社会中同样如此。日常生活中,人们会用猪八戒形容类似的人物,贪吃,贪睡或贪财、好色……各种媒体中,人们会看到‘福星高照’的猪八戒和“春光灿烂”的猪八戒……由此可见,猪八戒的形象,在过去、现在以至未来会成为时代的典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约瑟夫·洛斯奈.精神分析入门——150个问题的解说与释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