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语言文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于语文学科,学生一点也不陌生,自小学时就一直和它亲密接触。然而新课程理念给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纵观当今的高考试卷,作文就占了半壁江山,因而这也给我们的写作教学带来了空前巨大的压力。本文针对当下高中学生写作教学的现状,生发出新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技能。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高中写作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纵观当下的写作教学还是很难做到这一点,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还是很难调动。不可否认,长期以来的高中教学手段还是陈旧,主要依附于阅读教学,很难形成一种优质的循环写作教学体系。在开展写作教学之前,没能做好作文教学计划,只 是简单关注学生单篇写作的问题,很难正确引导学生走出写作误区。
写作教学对师生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思考的是如何教学生巧用写作技巧,善用写作手法,写出一篇立意新颖、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关注的是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搜索写作素材,准确地谋篇布局,写成一篇得意的考场作文。针对教师和学生的困惑,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如何提升高中写作教学的效率
(一)创新教学理念,提高写作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很多教师都有疑问,如何将写作课堂上“活”、上得精彩有趣?纵观当下的写作课堂教学,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只是简单评析单元写作的要求以及习作的批改情况,向学生推荐和分享一些优秀的佳 作,往往成为写作课堂惯用的模式,很少关注学生个體的写作情况,致使很多学生依然对写作感到恐惧和迷茫。想要改变学生的畏惧心理,使得作文言之有物,必然要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理念。
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通常可以合二为一,以朗读为媒介广泛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名篇美文,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写作的冲动。这是情感陶冶法,通过朗读不断地激发学生自我创作的激情,触动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往往会使课堂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将写作课与阅读欣赏课合二为一,一方面不断地用含义隽永、文笔细腻优美的文字熏陶学生,另一方面用文章的诱导催生出学生的创作激情。
其次,每一位高中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具备各自独特的思维世界和写作风格,因而写作教学必定要注重因材施教。每进行一次习作,我们都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写作习惯和写作特点,为其制订科学合理的写作计划,不断趋利避害、扬长避短,逐渐使每位学生都有自己写作的闪光点。
(二)注重写作素材的积累,强化学生的语言素养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写成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必须要有丰厚的写作素材为基础,并且加以优美词语的连缀、情感立意的升华。苏联著名作家斐定曾经说过:“结构不完整可以成为好作品,但是语言失败、素材缺少的好作品从未有过。”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需要要扩大学生的写作视野,重视写作素材的积累。
那么如何拓展学生的写作素材呢?首先,我们要注重学生的阅读积累,高中阶段学习任务繁重、学业紧张,此时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经典的阅读书目和刊物,供他们在休闲时刻放松地阅读。阅读是一件轻松的事,不要将其恶化为任务,这样的阅读积累不仅达不到效果,而且会增加学生阅读的逆反心理。其次,我们可以定期设定阅读课程,在课内充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让他们自行选择自己喜爱的读物进行阅读,并且及时运用文字摘录和分享,将阅读心得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作为日后的写作之用。再者,动人的写作素材其实不光来自于书本,更多的取自于生活,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引导学生逐渐养成从书本中走向生活的意识,不断积累生活素材,拔高文章的高度,使其文章能够使读者感同身受,具有时代感。
(三)注重写作技巧的灌输,规范写作
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不仅需要对素材的理解、充沛的思想感情、新颖的立意、丰富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巧妙地将其串联起来。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适当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写作技巧,为自己的作文增添光彩。俗话说得好,“虎头凤尾猪肚,写作的法宝”,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学生要善于利用开头和结尾,巧用修辞手法,妙用名言警句,幻化历史故事,博取老师的眼球,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同时,结局要注重思想情感的升华,由人与人上升到人与自然,由环境保护的主题上升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这都是时下很流行的主题,懂得与时俱进,方能博古通今。
三、总结
综上所述,写作几乎占据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自然而然会受到师生的高度重视。如何突破当下语文写作教学的瓶颈,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最为关键的是新时期的教师必须要学会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构建以学生、文本、教师为主的写作对话体系,强调学生主观世界的表达和感悟。同时正确地引导学生多方面地积累写作素材,增长写作的宽度与广度,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斌辉.论个性化写作教学的实现[J].教育评论,2009(8).
[2]刘树萱,柳雁.从知识的传授到能力的培养——试谈作文教学的关键一环[J].语文教学通讯,1987(10)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