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鲁迅说:“诵习一字,当识音、形、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意,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因此可以看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和“边读书,边识字,融识字于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工作者应对识字和阅读相结合的教学给予重视,识字是阅读的基础,识字又在阅读中得到巩固。加深理解字义,多读好书,有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孩子的一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阅读;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小学语文识读教学现状
(一)识读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教育部新课程标准核定,在小学一年级上半学期识300字左右,会写100字左右,下半学期识400字左右,会写200字左右。经过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习,小学生识1700到2000字,基本上可以达到课程提纲的要求。然而一个学生想要达到识字、阅读、写作的理想水平,就需要识2746字左右,阅读120本以上的课外书。一般的孩子可以达到阅读40到50本课外书,平均识字1888个。因此,在思想上不少教师进入了一个误区,即单纯地追求识字量而忽视阅读,这样使得教学方法机械化。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国文是语文的科学,在教学时,内容上固然不容忽视,但是方法上也應注重。”
(二)小学语文和识读结合教学特点
根据荔湾区小学的调查情况来看,引发了笔者两方面的思考:第一,识字就等于会阅读吗?第二,怎么才算是会阅读?从形式上来看一种是在阅读前集中识字,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认准字形,注意笔顺,然后开始阅读;另外一种是把生字穿插到阅读中的各个环节,边阅读边识字。前者的优点显而易见,有利于教师教学,但是任务单一。后者识字在阅读中得到了巩固,更有利于学生的活学活用、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第一,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性;第二,识读结合教学的阶段性。近四年来,荔湾区小学跟随着北京师范大学的步伐,在识字和阅读拓展方面进行了本质的比较和发展分析,“翻转课堂”和“跨越式教学”得到了良好的应用。跨越式课题是小学语文教学2—1—1模式(20分钟常规课堂教学,10分钟拓展阅读,10分钟写作)。课题研究中把单个知识结合起来,并有针对性地联系“微视频”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形成“常态”化。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因此,“跨越式教学”成了小学教师热捧的对象。在完全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力图通过信息技术和识字、阅读相结合的深层整合,提高小学教学质量。具体来说就是小学语文教学利用两年的时间使得二年级的儿童“能读会写”,认识2500个以上的常用汉字(手写汉字能力不提前),能阅读一般报刊及其他青年读物,在此基础上可以用电脑写出几百个字(或用手写150到200字),相当于新课标四年级以上的水平。
二、传统心理学和现代教育心理学启示
(一)传统语文教育与识读教学
从编排和语言特色看识读结合的识读教学,在《春夏秋冬》《姓氏歌》《小青蛙》中就是最好的诠释。这些作品句式工整、多样、不枯燥、押韵,开启了儿童的心智,激发了儿童对汉字的认知,同时也成了一经上口终生不忘的读物,而且深得孩子的喜爱。从传统语文教学方法来看识读结合是以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场”效应进行阅读和学习方法运用。
(二)现代心理学和识读教学
新课改的常态下,提倡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儿童认知发展和儿童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为出发点进行的展开教学。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情趣决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好教科书,引入情境创设等进行教学整合。并根据儿童的记忆能力,把阅读和识字之间的信息相互结合起来,这样在整体中就实现了知识的相互促进。
三、识读结合教学策略研究
(一)在阅读中有效识字
一年级学生在刚刚开始识字时,不能对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掌握,也不能精确地分析字形,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字的笔顺。儿童是靠脑海中的图形把汉字和音、形、义联系起来的,这样往往依赖于简单的直接联想和间接的智慧性联想。再加上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兴趣,可以以简单的押韵儿歌和故事为主的教材进行引导教学。让很多文字在儿童的心里混一个“脸熟”,接着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中进行由“生”变“熟”,这样为以后的识字打下了基础,同时也让儿童识字和阅读语言训练得到有效的结合。
(二)在识字中轻松阅读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低年级学生在初学阶段受到识字量的限制,只能以字词为起点进行朗读。这就需要借助拼音的频度正确和反复流畅地朗读,并形成习惯。进而深入读出其中的韵味,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心灵上的净化。感悟字词,领悟内涵;运用字词,实践语言;积累字词,沉淀语言。总之,在平时积累中需要运用综合性方法进行课内外结合,细水长流,让积累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让积累丰富学生语言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识读结合教学中,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并对教材进行拓展。
四、结语
十年种树,百年育人。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高年级学生不同,还没有形成很好的逻辑性,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教师是传授知识的“智慧”化身,要在引导无声的习字学习中形成“楷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本娜.我与小学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郑国民.当代语文教育论争[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3]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编辑:李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