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课内素材

2017-12-29 00:00:00李树森
课外语文·上 2017年10期

【摘要】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这座宝库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养料与作文素材。学生习作过程中,为之伤透脑筋的最属文章素材的“短板”,总是在抱怨积累少、阅读少。其实不然,深度挖掘语文课内素材也是为文的一种有效途径。由此而来的是,语文教师在课文解读与文本探究的过程中更应时刻警醒,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积累和尝试,让语文教材充分彰显教材的内在价值。

【关键词】作文;课内;素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与素养的综合输出。学生习作中,经常会出现文章素材“短板”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平时的积累缺失。诚然,教师授课又不可能惯于“填鸭式”的一味强求。解决的办法可以有很多种,比如加强积累、勤于阅读、涉猎范文等,不一而足。不期然而然中,忽略的可能是最珍贵的——课内素材。

教材如同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可以评价学生学习的得与失,也可以折射出教师对文本的解构和建构。《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建议明确提出:“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和实践活动;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研究教法,强调学练结合、读写结合、读思结合。”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与语文教学现状,广泛挖掘课内素材,向45分钟要效率,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同时也可以活跃语文课堂氛围。众所周知,语文教材编选的篇目均是中外优秀的名家名篇,选文范围广,体裁多样,适合阅读,更利于教学。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探究文本深层次的底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积累作文素材打开一扇属于自己的窗口。那么课内素材的积累究竟从何入手?笔者抛砖引玉,以此共享。

一、为有cbf25706e4c15c017c96240c5ed0fe78源头活水来——选材

高职语文教材的选文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不胜枚举,但并不是把所有选文篇目都纳入素材的行列。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循循善诱,从挖掘文本主旨入手,师生共同走进文本,紧扣主题,在理解文本内涵的基础上,达到学以致用。姑且举例说明,2017 年6月苏南高职五校协作联考作文《为了自己的梦想》,从题目要求看,属于半命题半材料作文,关键词有二:自己、梦想。其实关乎“梦想”这一主题的课本素材很多,掌握方法,巧妙捕捉,灵活运用,课本素材有着无可限量的内在价值。“梦想”不在于多么高远,也不在于能否实现,关键在于筑梦、逐梦、寻梦的过程。李白“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志得意满,却被“赐金放还”,诗人将逐梦江湖,无所得的豪迈、狂放、愤激之情化作万古愁情;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俨然一位仗剑天涯、渴望收复失地的失意英雄,怀揣着“尚能饭否”的悲叹,带来的只能是呕心沥血、披肝沥胆的无奈与惆怅;还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低徊与沉默、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向往田园风物、躬耕自资的隐逸情怀。课内素材本身具有的文学与历史的深度,为文章增添了很多的文学养料。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这座宝库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养料与作文素材。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巧妙选材,将课内所学延展到课外更为广阔的实践领域,可以不断地提升语文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二、看成岭侧成峰——角度

“课文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的例子,然而,它的价值绝非只是例子”,文本解读的角度势必影响素材的借用。例如《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是以项羽为核心展开故事情节的叙述,再现项羽勇有余而谋不足的英雄形象;从刘邦角度概括则是多谋善断;樊哙更是粗中有细、仗义执言,项羽甚至夸赞其为“壮士”。从素材本身出发还可以深度挖掘,李清照《夏日绝句》中对英雄项羽持以歌颂赞扬的口吻,“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有言“不可沽名学霸王”。选取角度不同,素材呈现的意义与价值也就不同,积累的过程中要学会灵活运用。素材价值的体现是“用”,能够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夏丏尊曾说过,阅读是“从文字上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的事;写作是“用文字发表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事。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主旨本身就包含着多元解读的可能性,“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作者饱含深情地指出请愿根本不属于革命的手段,给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壮士指明了革命的方式:不要做无谓的牺牲了。换一个角度,刘和珍君为了追求真理,敢于与黑暗恶势力斗争的勇气,值得赞颂,文中有一处:“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毅然”一词如何考量?毫无疑问,选择哪一个角度作为素材为自己的文章服务,得益于课内。例如某学生习作《我的教室》:“一进门,最先看到的是讲台和黑板,她们一对老搭档,无论怎样的‘沧海桑田’好像都没有离开过彼此……虽然我的教室特色不多,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又‘何陋之有’呢!”就充分運用了课内素材。

三、借问酒家何处有——结构

“教材不仅是教本,也是学本”,选文的价值不仅在于文本的主旨内涵,还包括它的结构形式。简单地说,就是文章的布局。“文学是用美妙的形式,将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感情传达出来,使看的人能因而得到愉快的一种东西”,一篇好的习作是语言、文字、修辞、立意、布局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体。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文,从写作角度衡量,最应该借鉴的就是文章的结构。三代人、两重父子关系:父—“我”—子。这样的结构,使得文章一目了然,简单明快,不繁琐,不拖沓,如行云流水,独具匠心。再比如鲁迅的《祝福》、沈从文的《边城》同样采用的倒叙结构,虽然在叙事文中,此类结构模式学生可能习以为常,但在45分钟的习作时间里,多数学生依然在重复着“流水账”式的叙述。亨利希·曼的《化装舞会》也是倒叙结构,事件单一,完全遵循着记叙文的六要素书写,唯独不同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加入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的刻画,让本来很单薄的情节显得跌宕,富有层次感。倒叙不足为奇,“奇”在主人公小男孩的心路历程,一场心灵闹剧,让读者清晰地领略到西方版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教育意义。叙事文也有“出 彩”的可能,关键之处是能让读者领略出思想的启迪。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结构上看,就是一篇现代版的“桃花源记”:不宁静——宁静——不宁静(现实世界——理想世界——现实世界)。写景散文的结构还可以借鉴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同样妙然天成。

四、此中有真意——语言

语言魅力是语文学科的特质,教学中师生与文本对话实质是一场思想的交流和会晤。从细处落笔,掌控作者情感抒发的着力点,深入文本,向纵深延展,分析语言的妙处、渐入佳境。“读人家的文章,要学习别人运用语言的好习惯”,锤炼语言,掌握方法,巧妙运用应该是分析语言的常态。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中的一句:“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从语法角度分析这个语句:状语倒装。倒装的目的是强调,简单地说,谁倒装强调谁。正常语序是:“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显而易见,小屋与山的位置关系:清新、自然。这样的语言句式可以渗透到课内文章习作中,“墙内开花墙外香”,借助语言的魅力,为文章增色。课内素材的习得需要平时的大量积累,并运用到习作文章中。以文本为契机,提升文章的艺术格调是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可视为景物描写的范本:“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描写景物的顺序、修辞的使用、动词的锤炼、叠词的运用等,在解读文本中既是重点也是习作参考的要点。某学生的习作《农忙》:“清晨,天空仍是灰蒙蒙的一片,隐隐约约的几缕微光从云层中泻出。伴随着雄鸡清亮高昂的啼叫,年迈的父亲蹒跚起身……”用语段写作、修辞造句、仿句等手段进行语言的专项训练,在潜移默化中讲练结合。方法多种、途径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学生习作让课内素材在作文中洒下一抹娇艳的色彩。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中职、五年制高职语文、数学、英语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研究报告[R].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董淑琴.课内素材在作文中的应用例谈[J].课外语文(下),2015(2).

[4]夏丏尊.夏丏尊文集·文心之辑[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12).

[5]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6]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