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没有情感的教与学是枯燥无味的、低效率的。判断一堂课是不是好课,标准之一就是是否有发自学生内心深处的赞叹之声。本文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阐述了语文课堂教学拥有好声音的策略,阐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学生积极改变学习语文的态度,主动提出问题,品味师生对话中学习的乐趣,语文课堂教学中就会有会心的笑声,阐述了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作用。实施愉快教学,善于抓住对话契机,适时引导和点拨学生,使学生得到感悟,乐于学习。教与学中有了情感共鸣,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处处有共鸣,时时有笑声。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好声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在不断地探究和实践中走向完美。反观教学的遗憾之处,我们会发现,遗憾往往在师生对话中产生。究其原因,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成为主讲。喧宾夺主的教学方式使教与学中缺少震撼心灵的声音。“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在课堂中进行真正的对话,并努力促成“对话灵光”的迸发,可以使课堂更精彩。
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而“好声音”就在教师、学生及文本之间产生。学生感受文本并提出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和点拨,学生在对话中受到启发,深入感受文本的美,与文本产生共鸣,如果教师的点拨使学生能够豁然开朗,那么这种对话就会点燃思维的火花,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课堂中的和谐之音应是“以声传情,用情发声”。《吕氏春秋·音初》中说:“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师生对话的精彩就在于用情,没有情感交流,就没有来自学生内心深处的赞叹之声。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笔者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理科生在學习过程中,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数、理、化学科的学习上,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仅书写不过关,就连表达都成问题。语文课堂上,他们对很多有关语文的话题不感兴趣,语文课堂看不见他们参与的身影,听不见他们感悟的声音,语文学习怎能高效?没有精彩的师生对话,就没有可以传递知识的桥梁。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要给予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以情感引领学生品味点滴进步的喜悦,通过多种方式与每个学生交流,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的目标。在师生对话中,教师欣赏每一个学生,积极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表达情感,做到“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教师有意识地预设对话,把教师对学生的欣赏和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融为一体,师生之情就会使课堂教学的对话处处闪烁人性的光芒,从而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
“声声入耳”的教学效果应该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学生主动强化自己的薄弱学科的学习意识,积极改变学习语文的态度也很重要。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增强对文本的感悟,主动提出问题,品味师生对话中学习的乐趣,语文课堂教学中就会有会心的笑声。
要使课堂拥有“好声音”,更离不开教师的因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要建构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就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主体生命。教师甘当引路人,在教学中,不仅乐教,还要实施愉快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愉快”,否则其不良情绪就会影响到学生,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此外,教师在进行愉快教学过程中,还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之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向无限的课外活动延伸,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语文知识,在实践中提升语文表达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起始阶段,力争先声夺人,导语设计精辟而幽默,能设置悬念,又能引发学生思考,精彩的导语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引导着学生竞相“登堂入室”。用诙谐幽默、机巧睿智的个性化语言作导语,不但能引人发笑、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形成进攻型学习状态。 课程标准强调师生的对话与互动,而这还离不开“提问”这一最常见的对话方式。教师提问,问题设计得巧妙,问得恰当,教师点拨,点拨语言精当,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学生提问,是来自对文本的个性解读产生的困惑,有问有答,催生出精彩的师生对话。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 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激发和唤起学生读书的热情,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提升师生阅读教学中对话的质量。点拨要精确,教者点拨的语言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精当的点拨有拨云见日之功效。
不是所有的师生对话能出彩,要使对话有效,需要适时,因人而异才能出彩。这就要教师备课时准备充分,教学中寻找对话的契机,才会有精彩的对话产生。对话的契机往往存在于阅读文本产生的疑惑中,文本的重心处,是师生对话的触点。笔者在一次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中,抓住一个对话契机:传记的主人公写的是茅以升,但学生在归纳传主精神风貌时,忽略了除传主外的其他人物的语言渗透的有关传主的信息,教师针对这个错误,提了一个问题:文本中为什么要写周恩来?要是没有什么作用,是不是应该删去这个内容?这个问题犹如一块石头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摇头,并说出不能删掉的理由,这个对话,不仅激发学生多元化思考,也培养了学生对文本个性化解读的兴趣,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只有懂得积累和沉淀才能更好地思考,才能为真正的精彩对话做好充分的准备,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处处有共鸣,时时有笑声。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