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俗文化,是当地人民生活形态的重要显现。而民俗课文,则是地方民俗文化的缩影。学生通过学习民俗课文,可以了解不同地域人民的风土人情、生活形态,也可以准确把握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意识形态,从而感受民俗文化的巨大魅力。本文从民俗文化与高中语文的相互促进作用出发,探讨如何能将这种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关键词】民俗文化;高中语文;重要作用;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教材,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而其中的风俗课文,更是学生感受区域文化、了解时代特征的重要工具。通过民俗课文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审美能力,还能唤醒学生对民俗文化的重视意识,提高鉴赏能力,从而形成全面的思想认知。
一、重要作用
(一)感受我国文化的绚烂美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课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而最明显的差异就是语言、习俗、民风。这些有别于自己本土文化的差异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不自觉地去鉴赏这些风俗文化,拓宽自己的眼界。以《边城》为例,书中对湘西世界进行了大量的景物描写和风土人情描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具体感受湘西之美,体验淳朴民风。如《江南的冬景》,北方的“围炉煮茗”蜗居两、三个月的生活状态与江南“曝背谈天”的生活习性迥然不同,不管是湘西之美,还是江南之美,共同构成了我国灿烂的民风之美。因而,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也是对我国文化之美的感受过程。
(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反映古代民俗的诗词,这些诗词往往意境优美、辞藻华丽,但又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例如月亮,用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是时人风俗。以《蝶恋花》为例,“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作者用明月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离别之苦,诉说自己的思念之情。教师将“月亮寄托思念”这一习俗展示给学生,学生在学习时,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远方的思念之情。这种将古诗文中的民俗文化适时穿插进语文教学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体会其中的感情,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形成全面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学语文课文中大多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民俗课文,这些感情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学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看法。教师一定要适时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感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例如在《陈情表》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忠与孝的思想观念。在《边城》教学时,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善于发现家乡美,等等。
二、实现途径
(一)充分利用素材
语文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教材学习,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同时培养自己走进社会的能力。而教材中的民俗课文就是学生了解社会的第一手材料,教师想要提高学生全面学习语文的能力,就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课文,从这些民俗课文中发现生活的美。以《祝福》为例,教师在讲课时,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当地过年风俗的短语或者句子,例如扫地、洗尘、杀鸡、宰鹅、彻夜煮福礼等。教师可以适时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当地风俗,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当地文化。更可引导学生去探究这些表象之后的文化根本,把握导致祥林嫂之死的根本原因。
(二)搜集资料
民俗课文中,虽然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人际关系等进行了介绍,但这种介绍的目的只是服务于作者的写作意图。因而,这些介绍并不全面,只是当地习俗中的一小部分,学生仅靠课文学习无法对该地习俗形成一种全面的认识。这些介绍大多是用描写性词汇堆砌出来的,对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要对当地的民俗进行全面整理,最好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将其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民俗信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当地民俗氛围,从而形成正确的地方认识。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课文对当时社会的穿衣打扮、仪容仪态以及礼仪等进行了大量描寫,学生仅靠文字阅读无法直观感受当时社会上层阶级的骄奢淫逸和森严礼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之前,对课文中出现的各种礼仪形态等进行图片搜索或者视频搜索,在课上将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当时社会上层阶级的生活形态有直观的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作文训练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学生对民俗文化进行学习之后,短期内对“民俗”的热情仍较高。教师可以利用这种“余热”,对学生进行话题作文的训练。要求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民俗进行描写,不限题材。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家乡风俗进行描写,在描写过程中,会唤起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既有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又有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一举两得。
三、结语
民俗课文,在高中语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旨在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了解地方文化差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差异观。同时,风俗课文中,存在着对风俗、景物的描写,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描写,感受地方风俗之美,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教师在讲授此类课文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以此保证高质量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大新.浅谈乡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结合[J].中学语文旬刊,2016(15).
[2]林瑞希.语文教学要重视民俗文化教材[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5(2).
作者简介:范小燕,女,1982年生,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