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想真正教得好,并不需要让学生将整堂课的内容都记住,也不需要为学生总结重点和难点,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掌握知识的重点。本文探讨在知识的重点处提问的具体方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找出知识的重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复述过程中找到知识的重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找到知识的重点。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一个主要作用就是提示学生哪些是所学知识的重点,并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每个知识结构都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学生只有分清主次,才能加深对重点知识的印象,而在知识的重点处向学生提问就是帮助学生分清主次的有效方法。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掌握知识的难点与重点呢?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老师以课堂提问的方式向学生讲授知识的重点,借提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知识的重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知识的重点处提问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找出知识的重点
在正式上课前,我先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和预习。在预习时,我要求学生试着找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带着重点和难点的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听课。因此,我在学生预习的学案中适时地在重点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从中发现本课的重点知识,以便听老师分析课文时可以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和重点问题。
我在教学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时,通过从易到难的提问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预习,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从中发现重点。
提问1:文章中总共写了哪些人?主要的人物是谁?引导学生预习时就父亲检查背书、送半本书给同学、父亲修补书进行概括。
提问2:乔元贞“有没有出息”继续引导学生预习时读懂我的第一本真正的书,引导学生领会“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塑造人格”。
提问3:“你理解作者的心情了吗?”引导学生预习时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引导学生理解正因为这本书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内容,所以让我永志不忘。
从以上问题中不难发现,我所提的几个问题都是循序渐进的。由“书”到“人”,由“人”到“事”,再由“事”到“人”,因而学生的预习在老师的引领下有据可依、步步深入,最后直抵诗人牛汉的内心情感。
二、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复述过程中找到知识的重点
人们在学习过程中会有这样的体会:某一知识,学习后细致认真地向别人讲授几遍,会大大加深记忆,同时自己也会受到一些新的启迪。自我复述几遍,同样会收到这种效果。因为在讲授复述时,大脑要进行紧张的思维,这样就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复述过程中找到知识的重点。
下面是我教学朱自清《背影》的片断:
学生1:复述课文中“背影”第一次出现的相关文段。
师:这里的背影是虚写还是实写?写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1:这里的背影是虚写,写出作者怀念之情,惦记背影。
学生2:复述课文中“背影”第二次出现的相关文段。
师:这里的背影是虚写还是实写?写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2:这里的背影是实写,写出父亲爱子之情,刻画背影。
学生3:复述课文中“背影”第三次出现的相关文段。
师:这里的背影是虚写还是实写?写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3:这里的背影也是实写,父子分手离别之情,惜别背影。
学生4:复述课文中“背影”第四次出现的相关文段。
师:这里的背影是虚写还是实写?写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4:这里的背影是虚写,别后思念之情,再现背影。
我要求同学们复述课文中“背影”出现的相关文段,目的是希望同学们更进一步理解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通过连续的提问,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题、理解虚实描写的作用,从而理解课文的重点知识。
三、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找到知识的重点
在课文讲完后,我就所学知识的重点来给学生精心布置一些练习题,对学生在预习和复述时所忽视的重点进行补充,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琢磨出知识的重点所在,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識的印象。
我在教学《杨修之死》一文时,在本课讲完后,就所学知识的重点来给学生精心布置三道练习题:
1.文章紧紧围绕题目中的哪个字来写?为什么?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容易回答,我们教师可找一些语文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起来解决。
2.能简明地概括课文中与“死”相关的六件事吗?
这是一道事件概括题,难度比起第一道题稍大了一点,由语文成绩中等的学生回答。加之这个问题回答的角度很多,学生便可以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气氛。
3.学习课文后,你发现杨修的死因是什么?为什么?
这是一道分析评论题,难度比起前两道题难了很多,由学生小组讨论,推荐语文成绩好的代表回答。
我设计的三道练习题从易到难、从浅到深、环环相扣、层次分明,涉及不同层次的学生,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这三道练习题中表现自我,都可以从回答问题中享受到获取新知的欢快和乐趣。也就是说,笔者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找到知识的重点,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琢磨出知识的重点所在,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印象。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初中语文课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既是学生学习的困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点,因为只有让学生自己攻克了重点知识,才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才能促使他们增加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才能提高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才能使他们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新知识不断创新。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