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常见误区初探

2017-12-29 00:00:00沈红梅
课外语文·上 2017年10期

【摘要】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走出模式化的答题误区,因为对于诗歌的解答重在“神”而非“形”。只有让学生把握读懂诗歌的

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关键词】诗歌鉴赏;常见误区;诗歌共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诗歌鉴赏在高中阶段始终是学生的一个痛点,诗词的阅读难度大,尤其在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方面,很多学生都说“看不懂”。高考中诗歌部分的得分更是成了有力的佐证。高三专题复习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效 果,是什么造成这一现象?下面对此进行分析。

一、缺少对诗歌共性的分析

高中阶段学生只知道盲目刷题,缺乏思考、缺乏鞏固,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学生的知识面断裂,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不能够准确判定诗词常见的写作思路、所写思想内容,那么去探究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因而我们要尝试着去找寻诗歌写作、抒情的共性特征。

(一)借典故抒发思古、身世之慨

封建社会的时代特征和当时一些特定的社会背景,使得一些文人不敢正面指责统治者的不足,因而相当一部分诗人就借用典故委婉地抒发自己的壮志难酬、人事变迁的情怀。

诗词典故中的人物往往和创作者有着相似或相反的人生经历,所以在抒发的情感上也一定有相通之处。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一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借魏尚自喻,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郁闷,表达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因此,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要做一个有心人,对于出现过的典故做好分类整理,以备不时之需。

(二)借景抒发家国、飘零、思乡之情

古人有句俗话:故土难离。因为古代政局不稳、交通不便等因素,使得那些生逢乱世的文人、被贬他乡的官员、在外游历的学子对故乡有着难以言说的情愫。这类诗往往会借眼前之景抒发飘零之苦、身世之悲、思乡之切。

杜甫和王绩都写过《野望》,而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如出一辙,层次清晰又不失变化。先叙事、写景后抒情言志,写景为言志蓄势,抒情体现全诗的意旨。如杜甫在《野望》中通过他所见的西山和万里桥之景,引发“战乱使兄弟分隔两地,自己身患疾病流落他乡,却仍一心报国”的感慨。王绩也是通过他在东皋的所见抒发出何枝可依之感,进而有了“怀采薇”的志向。

古人常通过写景、叙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了解诗词的写作方法,也是理解诗歌复杂情感的一种助力。学生在做题时如果能够掌握诗词作者一些常见的写作方法,了解每一联、每一句的内涵,那么就能准确了解作品中所抒发的情感。如果我们对学过的教材进行共性分析,那么对于诗歌的理解一定会事半功倍。

二、缺少对作家生平和诗词风格的了解

高中复习功利性很强,很多老师已经习惯了讲述高考考点,对于考纲不作要求的文化常识一语带过。学生对很多文学知识也是浅尝辄止,不能作全面了解。如2016年海门市第二次模拟考试考了李清照的一首词,其中一题要求学生结合《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探寻两首诗词的语言风格。当时这道题总分是4分,结果全市的均分只有0.6分。可见学生对于李清照的生平一无所知,那更不要说诗词风格了。所以答题时部分学生在茫无头绪的情况下就自动把它换成表达技巧来做了。如果能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知道其早年生活优渥,出嫁后生活美满。就会了解这一时期很多描绘的是她悠闲的生活,韵调优美,这时的语言风格就相对婉约细腻。即使与丈夫分隔两地时写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也是格调明朗。但是金兵入侵中原后,她流落南方又加上赵明诚病死,李清照的境遇越发孤苦无依。这一时期的词作一改早年的轻快明丽,变得沉郁哀伤。如“物是人非事事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都说出了她当时的哀怨,情调悲伤、抑郁。如果学生知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是她早年的作品,那么作品明快的风格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作家的生活经历往往会映射在他们的创造中。所以教学不要太过功利化,不要因为文学文化常识不在考纲的范围之内,我们就忽略对一些作家的了解。

三、滥用专业术语,模式化过于严重

在高中阶段老师都比较善于进行题型的归类,如:(1)景物描写的作用;(2)赏析某一联或某一句的表达技巧;(3)使用某一字的好处等。这些题型的确可以建模,但是导致学生不能联系实际内容,答题时架空诗歌泛泛而谈。如2017年南通一模《酬屈突陕》中诗歌第一题:请简要说明首联写景的作用。很多学生的答案仅限于:渲染了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为下文作铺垫。这种滥用专业术语的现象非常严重,而对于诗歌“落叶纷纷满四邻,萧条环堵绝风尘”具体在讲什么、渲染了什么氛围、奠定了何种基调一概避而不谈。因而严重影响了得分。

四、缺少辨别题型的意识

近两年诗歌中“表达效果”的题型频频出现。何为“表达效果”?简而言之就是表达技巧所起到的作用。有部分同学把答题的重心放在了表达技巧上,这是审题的偏差。如2016江苏高考中出现的“选取李广的材料有什么表达效果”。如果只是从技巧的角度去答,那么就远离了出题者的意图。2017江苏高考中诗歌鉴赏的第二题又是这种题型的典型体现。“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从“明朝”两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作者对未来的期许,所以这是虚写想象。而“桐江、丹枫”则交代了时间和地点,“系钓舟”这件事把作者的归隐之心彰显了出来。如果学生抓住这几点去分析,在结合作者的生平,那么这道题就不会失分严重。因此,审题很重 要,尝试去了解出题者的意图,做到问什么答什么,绝不能离题万里。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诗歌的教学中我们要走出模式化的答题误区,因为对于诗歌的解答重在“神”而非“形”。只有让学生把握读懂诗歌的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