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修教材中读写结合资源开发

2017-12-29 00:00:00胡蓉
课外语文·上 2017年10期

【摘要】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传统的一大教学方式,“以读促写”“以写悟读”,使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两大板块——读和写相互

交织、相互促进。教师可以灵活运用选修教材发掘读写结合资源,本文以《六国论》为例来探寻选修教材中读写结合资源的开发,为高中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读写结合;高中选修教材;《六国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传统的教学方式,近年来这种教学方式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通过语文最重要的两大教学板块——读和写的相互交织,相互促进,来使学生整体语文学习水平得到提高。读写结合在高中的课堂中有所渗透,但是真正在课堂中灵活应用的依然很少。探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高中课堂学生课业繁重、课时有限,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然后再进行写作,收效甚微。高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实施的课程内容应该是“带有学术性质的‘实践活动’”,教师很难选取合适的课外资料来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高中必修课程,教师大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讲通透、讲明白,学生很难有自己发挥的余地。与此同时,选修教材迫于学生时间和精力的有限往往被忽略,许多学校都采用选讲或者学生自学的方式来学习选修教材。由于选修教材处理的灵活性,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必修课程中学到的读写结合的技巧和方法,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转化,找准结合点来完成选修教材的学习和写作,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本文以《六国论》为例,来探究如何从选修教材中开发资源来进行读写结合教学。

《六国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五单元的一篇古代议论性散文。各个学校对于选修教材的处理方式不同,以武大附中为例,这本教材是安排在高一下学期的时候学习,教师提前分组,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每人上台展示一课,通过学生的展示同学大致可以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文章背景和作者简介、文章结构和主要表达的观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日常读和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去发掘资源,以读带写,以写促读。高一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存在很多典型性的问题。例如:第一,论点单一,学生往往围绕一个单一的论点写满八百字的论文,难自圆其说,没有分论点;第二,论据与论点相脱离,论据不充分,论据无法论证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第三,结构混乱或结构单一,总分总的格式一成不变;第四,以叙代议,缺乏文体意识,学生往往把论文中的议等同于记叙文中的叙。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以在《六国论》这篇在行文架构上有着典范性的作品上深入挖掘资源,帮助学生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从论点来看,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总论点“弊在赂秦”,接着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即“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秦之弊进行论证。分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指出“赂秦之弊”;“不赂者以赂者丧”,指出“弊在赂秦”,层次清晰,主次分明。教师可以通过这篇文章中的结构来对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设置论点的训练,在中心论点之下设置分论点,以加强学生说理能力。

从论证方法来看,文章虽只有短短几个段落,但是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尤其是第四段,运用了假设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用正面的例子来进行反面分析,用反面的例子来进行正面分析。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用这些论证方法来修改习作。

从语言上来看,文章语言简练、详略得当,第四段议论中兼有抒情,文章脉络清晰、层层铺开,反复论证有理有据有情,这对于学生如何处理议论和抒情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在写法上打破了议论文总分总的常用行文结构,在结尾处进行了升华,使文章更加丰富。学生可以通过最后两段的学习了解作者苏洵的写作意图和对论证中心论点的作用,来把握以古为鉴、借古讽今的效果。

教师可以选取话题让学生从以上几个方面来模仿写作和修改自己以前写过的某一篇议论文,使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自己寫议论文论点的明晰、论证方法的多样、结构的清晰、论证的严密等。

选修教材给教师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十六本选修教材涵盖了古今中外各种文体各种类型的文本。朱绍禹主编的《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指出:“为了进行和阅读相关联的写作指导,有必要对教科书中的课文作一总的检查,看看哪些课文包含着利于写作训练的内容,以及如何在各种不同情况下分别给以利用。”所以,教师在发掘选修教材的读写结合资源时必须要有所取舍,巧妙运用,可以从以下三点出发来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一、找准结合点

阅读和写作需要一些巧妙的结合点来连接,在进行读写结合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寻找最适合的结合点来开展教学活动。可以以主题为结合点,例如《过秦论》《失街亭》《赤壁之战》等都是骄傲使人失败的主题;以文体为结合点,如议论文,在学习了必修三的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和强化,学习阅读选修教材中的古代议论文,提要钩玄,快速梳理和归纳文意,掌握文章的线索和层次,提高阅读效率和学习效果并且习得议论文写作的技巧,如行文结构、逻辑顺序和论证方法等,整体加强学生对议论文文体阅读和写作。王荣生教授以课文的功能为划分依据,将课文分为“样本”“例文”“定篇”“用件”这四种类型,同样,不同类型的课文对写作所起的作用或担任的角色是不同的。学生从课文出发,或复制课文中的内容,作为写作的材料;或以课文为范例,进行模仿性写作;或从文艺学的角度,对课文进行评论、探讨。对于选修教材中篇目的使用可以以之为写作材料,作为学生写作的素材积累,也可以模仿文章进行写作,以之为范例,或者对原文进行改写、扩写和续写等,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或者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对课文进行评述和探究。例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项羽之死》的课后探究讨论中第五题:“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庖丁解牛》探究讨论中,试着创作一篇能以生动的形象给人以某种启示的短小寓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知识迁移,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评述某件事情和某个观点进行创作。

二、以学情为导向

教材中可以发掘的资源很多,每一个单元都有其特色和可以 写作之处,但是方向不明确,教学效果不大。教师发掘读写结合的资源,应该要找准学生阅读和写作中存在的客观问题,以这些问题为导向来归纳整理出教材资源中可以用于读写结合的材料,并且合理安排课时,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师在进行选修课读写结合教学前必须充分了解学情进行备课,不能为了读写结合而特意设置课程,而是应该以学生现有基础和问题来寻求解决办法,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来改善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升写作和阅读水平。教师在进行读写结合教学时,必须提前设置读写结合课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这一学习目标来设置读写结合的教学环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学生为主体

读写结合应该是教师教给方法,学生读、学生写,切勿让教师讲多于学生练,教师不能让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认知的核心部分是思维,高中阶段学生的读写能力属于“精加工学习阶段”,包括“元认知和自我监控”,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学生思维的训练,不仅是阅读思维,也包括写作的思维。选修教材读写结合资源的开发应该注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知识的系统性,根据已有的阅读和写作的规律和知识来进行,通过阅读唤醒学生的生活感悟和生活经验,理解文本、解读文本,用自己的眼光和情感来看文本,将阅读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且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进行外显,写入日常作文中,反馈阅读的效果,读与写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尊重个性化的解读和写作,并进行适当引导。尤其是高一的學生,由于科目众多,学生可能在大量的阅读和写作中丧失兴趣和信心,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评价学生的作文,激发学生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邓大雪.高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胡蓉,女,1993年生,四川泸州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