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课上不仅需要学习知识,训练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还需要进行文学作品的审美感知、情感体验、语言品味,当然更需要传“道”。做到了对作品的“感受”和“品味”,才是还原了阅读作为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做到了传道,才能让学生的情感得以美化、思想得以升华,才能获得强烈而持久的文化自信力,才能具有献身伟大事业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知识课堂;技术课堂;艺术课堂;道德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人对“道”的觉悟的高下,会决定课堂教学的境界。笔者把语文课堂教学分为四重境界:知识课堂、技术课堂、艺术课堂、道德课堂。
一、知识课堂
这类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是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积累。譬如学习文言文,就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言”上,放在文言知识的积累上。在教学设计时,会按“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将一篇文章所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做细致而周全的梳理归纳,帮助学生高效地掌握基础知识。拿《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就可结合教学过程做如下设计:
1.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了解《左传》,左丘明。
2.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读准字音。
3.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4.师生一起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帮助学生高效掌握。
二、技术课堂
这类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是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包括概括段意的能力、梳理文章脉络的能力、总结中心的能力、鉴赏语言的能力、分析形象的能力。譬如学习文言文,就会“文”“言”并重,甚或重心稍稍偏向“文”。拿《苏武传》为例,就可对教学过程做如下设计:
1.结合注释、相关资料了解《汉书》、作者班固。
2.结合注释、相关资料了解背景。
3.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读准字音。
4.自读课文,思考问题,理清思路。
(1)苏武为何入胡?
(2)苏武有何遭遇?
(3)苏武结局如何?
5.赏析重点情节——苏武牧羊,把握人物形象,培养学生依据情节把握人物性格品质的能力。
三、艺术课堂
艺术课堂我也称之为“审美课堂”,这类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是带领学生沿着语言的河畔寻找美、发现美、品味美、创造美。通过咬文嚼字,感悟到文字既有直指的意义,更有联想的意义。要感受到一篇诗文所创造出来的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思想。譬如学习诗歌,就要学习诗歌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拿《蒹葭》为例,就可对教学过程做如下设计:
1.结合注释、相关资料了解《诗经》。
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感受到之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是跟“重章叠句”“合辙押韵,双声叠韵”有密切的关系。
3.通过朗读,欣赏诗歌的绘画美。可以让学生选出最喜欢的一句诗来描绘画面,再现情景,走进那惆怅凄婉的氛围。
4.通过思考问题,探究主题,感受情感的张力。
(1)尽管艰难,主人公为何苦苦寻求?
(2)你觉得伊人只是主人公的心上人吗?伊人还可以如何理解?
四、道德课堂
这类课堂的基本特点就是传“道”,这里的“道”既可以理解为孔孟之道、圣贤之道,又可理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以载道”,古人非常重视“文”的载道功能。语文课堂理应承担起传“道”的责任。我们知道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匈奴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而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他的忠君爱国,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光耀千古,正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写照。我们学习《苏武传》正是要在这些彪炳史册、永垂不朽的仁人志士身上觅寻文化自信的良药,民族自强的资粮,走好我们这一代人长征路的勇气。在知识积累、文化积淀、思维品质提升的基础上,在回归历史与映照现实的回环往复里传承文明、推陈出新、涅槃重生。以《苏武传》为例可对教学过程做如下设计:
1.由曼德拉说起,导入新课。
2.介绍作者,强调“子承父业”。
3.检查字词掌握情况,读懂文章字面意思。
4.理清文章思路,要求准确概括情节变化。
5.思考问题:怎么全面认识李陵的“降”与苏武的“不降”。
6.拓展訓练:为苏武写“感动历史”颁奖词。
总之,语文课上,不仅需要学习知识,训练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还需要进行文学作品的审美感知、情感体验、语言品味,当然更需要传“道”。做到了对作品的“感受”和“品味”,才是还原了阅读作为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做到了传道,才能让学生的情感得以美化、思想得以升华,才能获得强烈而持久的文化自信力,才能具有献身伟大事业的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郑敏.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境界[J].文学教育(下),2017(8).
[2]陈艳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8).
[3]柏章发.语文课堂教学境界的追求[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4).
[4]黄志龙.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3).
[5]丁和兵.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境界[J].文学教育(上),2008(4).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