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为例,介绍了两种记忆诗歌的方法,重在理解诗歌、背诵诗歌。
【关键词】文本解读;思维导图;标题定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任何诗歌的记忆方法都要建立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因此我们以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为例进行介绍。
一、理解诗歌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请学生猜出该名句的出处——李白《行路难》(其一),“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抒发作者对世路艰难的慨叹。李白诗多受其偶像鲍照诗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二)作者简介
鲍照(414—466),字明远,南朝宋著名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著《鲍参军集》,其诗风格俊逸,乐府诗尤为出众,以“险俗”著称。“险”指创新出奇,不拘于常理;“俗”指通俗。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最为动荡不安的时代,寒士受士族门阀的压制,难以有所成就,鲍照虽因文采先后被临川王刘义庆、始兴王刘浚、宋孝武帝刘骏、临海王刘子顼任用,但始终是做做参军、侍郎等小官,郁郁不得志。最后因刘子顼起兵反明帝失败,鲍照为乱军所害。
(三)标题解读
“拟”表示该诗用乐府旧题写作,可理解为“仿照”之意。
(四)文本解读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该句以比兴手法起兴,感慨人生并非靠才能,而是靠出生来决定。
文言点:泻水置(于)平地 东西南北:名作状,向东西南北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嘲讽了当时畸形的社会,《晋书》中提到魏晋门阀制度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可知当时是由门第来决定人的高低贵贱。“门阀化是当时政治文化一个突出的特点,影响极深极广,唐初时虽然士族大门阀政治地位已衰落,朝中无高官,但社会名望依然很高,因其是名门之后、懂门风礼法,如‘崔卢李郑王’之间相互通婚,高傲得甚至看不上当朝的权贵,也就是唐朝的那些开国功臣。尽管唐太宗政治上打压崤山以东旧贵族,但魏征、房玄龄等仍纷纷向旧士族求婚。直到唐末黄巢起义门阀贵族才彻底衰落。”(于庚哲《隋唐人的婚姻与家庭》)
命:命运 安:怎么 复:又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借酒消愁、悲歌断愁皆是无用。
酌酒:倒酒 宽:宽慰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反问句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与矛盾。
吞声:欲言又止 踯躅:徘徊不前
总结:全诗突出“愁”字,行叹、酌酒、悲歌皆为愁,愁却无法言说、无法排遣,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强烈忧愁愤懑之情。
二、诗歌的记忆方法
(一)思维导图
思维導图是由英国“记忆力之父”东尼·博赞于20世纪70年代所创的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他曾帮助查尔斯王子提高记忆力,是“世界记忆锦标赛”的创办人,《最强大脑》中记忆大师王峰、郑才千、倪梓强等皆扬名于此赛。思维导图是一种知识体系的架构,对知识的梳理、巩固能起到良好效果。教师在讲解完诗歌后,可布置学生课后根据每联关键词画出该诗的思维导图,既复习了课堂内容,又提高了背诵速度。如下图:
(二)标题定桩法
标题定桩法就是以标题中的字为桩子,每个字连接一或两句,该方法记短诗效果较好。如“拟行路难”标题有4个字,全诗共4联,我们将4个字分别对应4联,“拟”对应“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拟”可谐音成“你”,想象自己端一盆水往水泥地上泼,水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对方流的画面。“行”对应“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想象自己时走时坐,不停哀叹发愁的画面。“路”对应“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想象自己坐在路上边倒酒边唱歌的样子。“难”对应“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难”可谐音成“男”,想象一帅哥倚靠着松柏坐在巨石上欲言又止的样子。想象的图像越清晰越美,越容易记住。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