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形式单一、机械重复式的语文作业会抹杀学生的天性和个性。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作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改变作业重
“量”轻“趣”、重“知识”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的现状,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得到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自主;生活;分层;趣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作业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优化的作业可以缩减学生的学习时间,丰富他们课余生活,发扬他们的个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注重精心设计,灵活多样,更好地实现减负增效。下面谈谈本人在作业布置方面的一些尝试。
一、自主选择,张扬学生个性
学生是一个个生动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因此,教师要把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作业的数量与深度上自主选择。在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后,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画一画。根据文中的描述,自己画一幅小兴安岭美景图,然后张贴在教室中。
2.说一说。根据课文中介绍的景象,设计出一段导游词,在班中展示一下。
3.查一查。可以到网上去查看小兴安岭的资料,然后有选择性地为同学们作介绍。
4.读一读。《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课文很美,可以自己选配一段音乐,进行配乐朗诵,然后在班级里表演。这样,把作业的“老面孔”转化成了富有创意的实践活动,让作业成为充分展示学生才艺特长、张扬个性的园地。
二、走进生活,丰富情感体验
语文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生活,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大舞台。然而,当前语文作业中的“看拼音写词语、组词”等“老题目”纯粹是为了练而练,远离了生活。这些作业会让一些学生感受不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意识不到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些“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生活。
如秋天到来时,我为学生布置了以“秋天”为主题的观察作业,形式内容可以自定,可以和同伴或父母到野外寻找秋的足迹,可以拍摄一组秋意浓浓的照片,也可以画一幅秋景图……由自己探索观察对象。在“秋的足迹”口语交际课上,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秋天像个画师,她把花儿染红了,把小草染黄了,把树林染黄了。”有的吟起了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还有的唱起了赞美的歌……大自然的美深深地感染了学生。
语文作业应该将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连接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
三、合理分层,兼顾个体差异
同班学生之间总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接受和掌握知识的水平也会参差不齐。全班学生做一份相同的作业,难度大的后进生焦头烂额,难度小的优等生又轻而易举。因此,作业的设计应考虑从学生实际出发,既要满足优等生的求知欲望,又要兼顾中差生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作业的整体效果。
如学了《太阳是大家的》一文后,我布置了这样的背诵作业:1.优等生要当堂背会;2.中等生要回家继续背到熟练为止;3.后进生可以明天或后天背会。这样,保证了后进生的作业质量,使之扎实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良性循环。
又如学了《游子吟》一诗后,我布置了“套餐”型的作业:l.自制卡片写上祝语送给妈妈;2.回家帮妈妈做家务;3.摘抄有关描写母爱的佳句;4.阅读佳文《妈妈的账单》;5.仿写一篇歌颂母爱的诗歌。这样的作业层层递进,给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选择难做的,能力弱的可做简单的,知难而进的学生还可尝试去做其中有挑战性的作业。
四、注重趣味,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应该布置一些富 有创意、形式新颖的作业,使学生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如學习《找春天》之前,让学生去大自然中寻找春天,并练习写一句优美的话;学了《西门豹》《丑小鸭》等故事性强的课文,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学了《胖乎乎的小手》一文后,让学生回家也为家里人做些事,体验一下孝敬的快乐;学了《棉鞋里的阳光》后,让学生晒晒被褥和鞋子等物品;学了《小摄影师》一文后,让学生续写故事。
又如学习了生字后,让学生回家做卡片,巩固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这些新颖多样的作业,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不仅获得了许多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能得到愉快而又难忘的体验,极大地激发学习的兴趣,唤醒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作业布置是一门艺术,一份教师精心设计的作业就是一个载体,它能给学生一个支点,不仅可以较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知识的天空尽情翱翔。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