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的过程就是师生互相唤醒、共同成长的过程,通过课堂“对话”唤醒学生,唤醒学生的求知意识、唤醒学生失落的敏感、唤醒学生发展的智能。江苏省特级教师陈之芥教授的《〈名人传〉序》课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关键词】语文教学;唤醒作用;《〈名人传〉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在培养“语用”能力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情感体验,接受熏陶感染,提高思维能力、审美情趣。语文无疑是可以让人们在日益喧嚣浮躁、心灵荒芜迟钝的现代生活中,重新变得充盈敏感的一把最有效的钥匙,一支喚醒沉睡心灵的魔笛。
吱呀作响的旧式教室,50名汽车专业的高职四年级学生与一位之前素未谋面的语文特级教师陈之芥教授进行了一场45分钟的“对话”,这是一场“唤醒的对话”。一篇《〈名人传〉序》,陈教授没有停留在文本平面,而是追求思想的深度;没有繁琐花哨的教学辅助,而是简洁明晰的直至心灵;没有机械的讲解,而是唤醒学生的主动探寻。课堂上陈教授让晦涩难懂的课文在自己的驾驭下能一望平川,让反应迟缓的学生在自己的启发下能如履平地,让初次见面的师生能在一曲英雄赞之后亲切如故。陈教授用自然无痕的教育艺术、幽默睿智的教学语言、卓尔不群的教学内功,唤醒求知的意识、唤醒失落的敏感、唤醒发展的智能。
一、唤醒求知的意识
陈教授的这堂课是借班上课,他面对的是汽车专业高职四年级学生。作为职校生,第一,他们的阅读主要停留在“快餐式”阅读,更多的是浅阅读、短阅读、快阅读上;第二,相比主题深邃、充满哲理思考的文化散文,他们更愿意选择浅显易懂、情节有趣、人物鲜明的小说来进行阅读;第三,就本篇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序》而言,背景复杂,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政治寓意,所述之人也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浅显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决定了他们对“英雄”的感悟还是比较浅显的,与文本、与作者之间存在较大的时空和情感认知的隔阂。因此,选择这篇课文本身对教师而言就是一个挑战,如何才能唤醒学生阅读的欲望,唤醒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唤醒学生求知的意识?
陈教授的这堂课,从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导入,凸显“英雄”主题,为课堂定下主旋律,用学生耳熟能详的乐曲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对“英雄”的探究热情。他用一个主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英雄”,这个主问题就是:“作者在文中的哪几段着重谈了他对英雄的认识?”在这样的问题引领下,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去寻找“英雄”。这样的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既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的推进,又能引发学生对全篇文章的全面阅读和深入思考。
文章中,罗曼·罗兰对英雄给予了他的定义:“我称之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学生能够抓住作者对“英雄”的定义,但理解这个定义稍显困难,因为这与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形象相去甚远。为此,陈教授积极创造充分对话的平台,课堂教学围绕主问题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可以达到高度的问题,“哪几段文字阐明作者英雄的观点”“哪些文字阐述了环境的影响”“最触动心灵的是哪个句子”,这三个精、少、实、活的问题将学生深深地引进课文,学生很快找到了“英雄”的标志、原因、作用,于纷乱繁复中寻到了光线,找到了文章的脉络。三个相对容易的问题承载了文本相对厚重的教学价值,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也恰到好处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正是在陈教授的引领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渐被激发出来,当陈教授谈到“英雄所处的时代特点”时,学生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齐声回答“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在这样一堂由智者引领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所谓的“学困生”,他们同样也会有惊人的表现,他们需要的是一个优秀的智慧的引路人,去带领他们走进阅读的殿堂,走进本文的世界,去唤醒他们求知的欲望。
二、唤醒失落的敏感
阅读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高职学生的朗读欲望不高,他们不敢也不愿做个声情并茂的朗读者,这固然与他们的朗读水平不无关系,更是源于他们对文本理解缺乏深度,长此以往,对文字的敏感度也慢慢退化了。课堂上,陈教授把课堂极力还给学生,努力唤醒学生的朗读热情,用朗读去寻找失落的敏感。整堂课的三次朗读课文都是陈教授与学生共读,但每次朗读之前都要求学生听清自己的“提示语气”,这虽然是个细节,却正因为这个细节,学生亲自“站”在课堂上,由老师一步步引入文本深处,从字里行间去捕捉英雄的崇高,感受到了英雄之所以为英雄,是因为其仁慈善良的心,感受到了“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予世界”。这种巧妙的“语气提示”正是教师为提供学生文本“原生价值”的体现,也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仰望语文视野的智慧的体现。课堂因为有这样的精神内涵而更具有立体感和高度,而将这样的深度能够传递给职校的学生,令他们有如醍醐灌顶,这确实需要教师的智慧。“英雄”走向了学生,课堂也就生动了。
语文老师决定了语文教育,语文老师尤其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善于观察学生,善于把握课堂中生成的智慧,善于养成研究问题的意识,唤醒学生感知美好的能力。
三、唤醒发展的智能
《〈名人传〉序》可以讲的内容有很多,但什么是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什么是学生可以习得的知识,陈教授对此的把握充分体现了他深不见底的教学功力。在课堂上,陈教授有意识地既尊重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性和知识性,又注重学生阅读体验的过程和质量,引导汽车专业的高职学生科学地走进文本,并最终高效地走出文本。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要知道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材选编的阅读文本也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是仅仅要教会学生读这有限的几篇文章,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阅读一类文章的方法。本堂课上,陈教授教会学生的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点:一是阅读要学会抓住文本的纲——一首“英雄序曲”,二是阅读要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从“认识英雄”到“呼喊英雄”再到“推崇英雄”,三是阅读要学会美读——用朗读去感受文本的节奏和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能阅读、会阅读,以至于爱阅读,阅读教学的目标也就真正达成了。
文本除了教学价值外,还有文本本身的核心价值,或者说文学作品于人的发展的意义。《〈名人传〉序》中罗曼·罗兰的“英雄观”就是文本的核心价值之一,充分反映了罗曼·罗兰的思想历程:对人类前途坚定的信念,对于人的至善的渴求,在探求光明的道路上与困难和苦难战斗的勇气。对于这样的文本核心价值,陈教授并没有生搬硬套,也没有用高大上的说理教育取代语文课本位,他举重若轻,跑出了“为文本创造一个新名字”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接触文本,读出个性,读出思考,读出感悟,让学生的思维更深一层拓展,特别认识到了英雄的“心灵伟大”的唯一性。为了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陈教授没有借助色彩纷呈的幻灯片,而是让学生聆听《命运交响曲》,在音乐中寻找内心的震动,“人类啊,你当自助”,这句内心的呼喊点燃了学生的共鸣:真正的名人、真正的英雄、真正的伟大是痛苦和孤独,是自我同无形的抗争,伟大的人生本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战斗,充满机遇,充满渴望,必须勇于承担苦难,笑面人生,才有可能成功。当学生最后联想到用“英雄序曲”概括本文,我们惊喜地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宝库,都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如此的“英雄观”或许会成为学生今后人生情感发展的注脚,为幸福人生奠基。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中即使遭遇一些挫折,也能在他们的心里抹上一层明亮的底色。正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框架中提出的两个关键句,“每一个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职校学生的培养,注重的不是“短期效应”,而是“终身发展”,不是只有技能,而是善阅读、会表达、能写作,成为有责任担当、有生命意识、会健康生活的幸福人。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道:“真正的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过程就是师生互相唤醒、共同成长的过程,通过课堂“对话”唤醒学生,让学生成为阅读的实践者、阅读的感悟者、阅读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走进课堂,高中语文(必修)新课程课例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殷娴.求真·求实·求活——评特级教师陈之芥的课堂教学风格[J].教育家,2010(6).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