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日新月异,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的运用也越来越普及,发生了巨大变化。计算机能交互式综合处理多媒体信息——文
本、图形、图像和声音,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这种处理与现代教育技术最新理论建构主义相结合,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发展。例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而获得的,而这就必须依托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此框架下,教师指导以学习者为中心,也就是说,中学教师既要重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不再只是传授者与灌输者,而是建构主义中的帮助者、促进者。这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因为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里面描述的就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不是满堂灌,填鸭式,而是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发挥主体作用。语文教学如何与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有效整合,才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对此,我做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课文导入时创设情境,引起兴趣,引导初步感性知识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本身是一种由不知到知之的认知过程。从第一手教材入手,首先阅读感观材料,通过大脑把教材中的文字,变成生动、完整的表象,甚至可以想象一种模拟的情景。这就要借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这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中的“点睛之笔”。简明扼要、生动有趣的导语加上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进入语文学习的氛围中。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把语文教材中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情景一一展现出来,增强学生的感知效果和兴趣,为正确认识事物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在学龄阶段,他们还是初中生,在教学规律上他们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在他们发展的心身规律上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被新异的刺激调动起来。例如我在教朱自清《背影》这篇课文时,是这样导入的,通过婀娜多姿的芭蕾舞女演员、魁梧的篮球运动员与肥胖的、步履蹒跚的老父亲的背影图片对比,得出女性的阴柔之美、男性的阳刚之美和父亲不美的背影,但父亲背影为何如此感动作者呢?这感人从何而来呢?一下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二、结合课文学习,加强体验,促进整体感知
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大而广,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天文地理、朝代历史、经济政治等几乎全部涉及,十分丰富。有些是学生平时熟知的,有些需简介或深化。由于学生涉世不深,阅历不够,仅限于自身的生活经历,所以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从建构主义理念出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感观直觉上认知教材的背景和时代,这大大缩短了学生的认知时间,在学生脑海中马上形成一种真实感。例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是我国人民代表共商国策的处所,建筑物本身的雄伟显示了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威,它的建筑面积达17.18万平方米,体积有159.69万立方米。万人礼堂天花板上的灯饰有近500个灯孔,70条瑰丽的光芒线,40瓣镏金的向日葵瓣,有9600多个,宴会厅的席位是5000个等,具体展示出大会堂“金碧辉煌”“满天星斗”“水天一色”的奇观。但是仅看这些数字,学生很难将物体连接在一起,所以理解时会很费解。借助多媒体可化远为近,突破感观障碍,加深学生的感受。教学中我紧紧扣住“雄伟”这个统领全文的中心词,从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式来展示大会堂的概况,让学生在录像上通过多个壮观画面,把数字解说与建筑体相结合,进行完整的科學的认知。再配上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建设我们国家雄伟气魄图片的课件,让学生懂得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赞扬了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体会到人民代表大会这一中国政治生活的“创举”。
三、体验情感,理解内容,激发求知欲
初中语文课本大多图文并茂,这有助于理解课文,但也太单一,缺乏生机,立体感不强,时间一长会觉得枯燥乏味,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使课本由简单变多样,由静态变动态,由表象变内涵,如此一来就会生机勃勃,焕然一新。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更愉快,在语境中理解,在理解中生情,在生情中感悟。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建筑物说明文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故宫博物院》《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在教建筑物说明文时,我在课前让学生亲身游览建筑物,通过看、记、摄来制作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置身于“中国式建筑”中,感同身受地去想象课本中的建筑物,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通过学生自己提供的图片、视频、声音等,构建情景交融的教学意境,活跃课堂气氛,再把课文中的建筑物衔接起来,让学生从无意注意中慢慢过渡到有意注意,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划出重点,找出难点,帮其理解
在教学中,每一课时都有教学重难点,特别是难点,语文科目也不例外,老师只有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还一头雾水,目的很难达到,所以必须从理论回到现实,这就要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功能,帮助学生敢于突破抽象思维,从逻辑思维去把握课文的旨意,从而变得通俗易懂,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一一击破,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对于教师来说,这也是一种解放,由知识的灌输者、挪用者变成了素质教育中的指导者,变成教学环节的组织者,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我在教学《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学生对斑羚飞渡缺乏感性认识,我让学生制作老斑羚和小斑羚对接的图片、动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突破了难点。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