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给排水施工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建筑单位应认识到加强给排水造价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加大研究力度,提供造价控制水平。造价控制涉及给排水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对资源配置与经营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多问题急需解决,建筑单位应明确问题所在,有针对性的寻找解决措施,以此提升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建筑给排水造价控制概述
(一)建筑给排水造价控制的内容。给排水造价控制在建筑项目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工作人员需明确造价控制内容,以便提高控制水平。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给排水造价控制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其一是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在该阶段,造价控制机构与设计单位应加强沟通交流,根据设计图纸与施工步骤概算出所需资金。值得注意的是,工作人员需比较不同方案的造价成本与质量,综合质量与经济两方面因素选择最科学合理的方案。其二是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该阶段能够帮助投资人正确控制目标值,有利于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三是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施工过程易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因此应对该过程的造价进行动态控制,严格把控施工材料、人员与机械设备成本,争取保障建筑项目的质量与效率,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其四是竣工阶段的造价控制,该过程是给排水施工的最后阶段,工作人员需注意费用方面的签证资料与核价单据,审核工程造价是否准确无误,并协助完成竣工决算表的编制。
(二)建筑给排水造价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的建筑工程给排水造价控制管理研究起步较晚,控制效果欠佳,需要予以重视。问题之一是领导人的重视程度不足,大部分建筑企业的领导人认为造价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自身对工程预算、资金定额控制管理及项目投资管控的控制意识比较薄弱,导致具体造价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预算不合理或实际支出超额的问题,给建筑企业的长久发展埋下了隐患。问题之二是缺乏全过程控制意识,很多管理人员只是在竣工阶段追究资金的去向,但为时已晚。工作人员需要培养全过程造价控制理念,将造价管理贯穿于给排水项目建设的全过程,重点关注设计方案、技术人员、材料设备等方面的造价控制。
二、控制建筑给排水造价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给排水造价控制意识。工程造价控制应以保证工程项目质量与安全为前提,利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将建筑给排水系统的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此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高给排水造价控制意识需要建立全过程造价控制观,工作人员实时监督项目的进展情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项目管理投资目标的顺利落实。另外,企业为了提高造价控制质量与效率,还应建立完善的给排水造价控制管理体系,在该体系中合理配置人力、物力与财力等多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
(二)严格控制给排水施工过程的造价。现场施工过程是建筑项目给排水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整体质量与成本管理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工作人员应将方方面面的因素纳入考虑范围,提高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水平。施工过程经常出现意外问题二影响造价控制,例如设计变更,一旦施工过程中出现该种情况,工作人员应立即权衡变更利弊,提前做好准备,尽可能的将变更带来的额外费用与损失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免给企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加强工程的综合管理也是控制造价的关键措施,有利于提升项目造价管理水平。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循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操作管理,禁止出现干扰工程造价的行为。
(三)重视给排水建材造价控制。建筑材料的质量不仅影响施工安全,对造价管理效果也有着重要影响。首先,工作人员应加强技术创新,采用科技含量高的新型材料设备进行给排水施工建设。对于管道内部介质材料,可以选择柔性的泡沫橡塑材料,还应选择能耗低、经济实惠的水泵、热交换器及热水器设备,保温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应满足给排水施工要求。传统的高能耗产品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绿色环保要求,施工人员不得使用水泥、铸铁排水管、镀锌钢管等材料,尽可能使用价格经济的节能环保材料与设备。总之,严格把控给排水造价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建筑企业应及时淘汰不合格材料,以免威胁工程的建设质量,增加施工成本。
(四)优化质量检测阶段的造价控制。在实际工作中,质量检测阶段涉及大量的资料,举例来说,施工过程的技术资料复杂,资金往来频繁,为了确保检测阶段的质量,工作人员应保留好所有收据与账单,从而为验收工作提供最大的便利。另外,还需做好各项费用的结算工作,首先是及时支付施工人员的工资与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费用,其次是计算好施工技术成本,确保造价管理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最后,给排水工程建设中还可能出现意外事故,工作人员需妥善处理索赔工作,严格审查事故原因,仔细核对赔偿资金。
三、结语
建筑工程给排水造价控制是施工全过程造价管理的重要内容,对经营效益有着直接影响,企业应提高重视。针对造价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可通过提高控制意识、加强材料造价控制等措施加以解决,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有效提升给排水施工造价控制水平,进而促进建筑企业向着更好的方法发展。(作者单位为吉林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