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公益创业”理念和实践贯穿于“军民融合”战略中

2017-12-29 00:00:00袁锋
今日财富 2017年35期

军民融合向社会释放巨大活力,无论是“民参军”还是“军参民”都可以带动社会无数创业和就业机会,公益创业具备的公益性、创新性、市场导向性及它涵盖的非营利性组织的创业行为和兼顾社会利益的营利性企业都可以促进军民融合战略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繁荣。

“公益创业”是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的一种全新社会治理理念与创业模式;它具备公益性、创新性、市场导向性。在实施追求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并重的创业活动,兼顾社会性和企业性,将实现社会价值和企业化运营结合在一起,在解决社会问题,打破国家“福利僵局”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将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公益创业所包含的非营利性组织和兼顾社会的盈利性企业称之为政府、市场之外的社会第三部门。

随着我国经济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国际、国内安全形式的转变,党中央高瞻远瞩,于2015年3月12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共中央政治局2017年1月22日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

2017年6月20日,中央召开了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会议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军民融合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各有关方面一定要抓住机遇,开拓思路,在“统”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见实效,把军民融合搞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值此,军民融合的大发力拉开序幕。

为何党中央会把“军民融合”提升到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

自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军队、政府间职能不清,加上国家实行侧重于面向国防建设服务的战略,使得国防工业依然独立于民用,甚至民用为军用服务,为发展武器装备业服务,在先军政策主导下,国家投入大量的财、人等国家资源用于军事技术的研发,造成了大量国家尖端技术优先用于军事,而大部分军事尖端技术又不能及时利用,甚至沉寂在军事领域,造成了大量的宝贵科学技术资源的浪费。随着国际形式处于和平状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优先发展经济为导向,而军工企业原有的生产资源又造成了闲置,制度因素又没有及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并重的实现。顶 级的优秀科技人员多数被国家用于发展军事技术,而在社会层面,企业、特别是民企的科技发展因人才瓶颈、财力限制,导致了技术研发水平低下,使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方面处于劣势状态,急需先进科学技术的植入发展壮大企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用它来改变原有的制度中缺乏的社会性和市场性的兼顾的问题。

我国的军民融合是我们经过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重大成果,能有效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实现公益创业所提出的社会公益性和市场利益性兼顾。进而在解决社会问题,打破国家“福利僵局”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确保在我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军民融合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而公益创业、社会创新这一社会治理新理念所提出兼顾社会性和企业性,将实现社会价值和企业化运营结合在一起,与军民融合中经济和国防兼顾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即:“大跨界融合”,由非营利性组织和兼顾社会利益的营利性企业,加上政府部门(包含军事)成为新的“军民跨界融合”模式,军民融合中提出的“民参军”、“军参民”,政府部门(军事)将会释放出大量的尖端科技技术及市场活力,尖端技术改变和提升民间企业的科技水平,助力民间企业科技及产品实现“质”的腾飞;释放市场活力可增加民间资本和企业参与军事国防各类设施和物质的服务购买,给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创业机会。而这里的跨部门的“军民跨界融合”新模式,即由中国公益创业(社会创新)研究中心提出的我国公益创业的3.0版本科研理念高度吻合,是由政府部门(军事部门)、市场、企业等共同参与,在市场融合中重新构建、催生优化,产生大量的新物种、新行业、新模式、新产品、新市场。

公益创业强调公共利益导向性和市场导向性,它可以有效的助推军民融合快速融合发展,将实现社会价值和企业化运营结合在一起。公益创业可在军民融合中有效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实现富国和强军的高度统一。(作者单位为湖南大学、中国公益创业(社会创新)研究中心华南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