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聚落增冲村是贵州最早的国际级传统村落,其民宿发展情况具有代表性, 存在民宿风格雷同、本土文化结合度低、安全隐患大、卫生条件差、业主市场认知肤浅等问题,究其原因为民宿市场监管体制缺失、投入资金不足、从业者对文化价值认知度低、专业人才匮乏,应采取传统村落保护与民宿开发融合的可持续性发展策略,为贵州传统村落中民宿开发提供借鉴。
传统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承载和体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为民宿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与物质环境。民宿的设计运营因地制宜,传承保护地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在传统村落中推广民宿是实现双赢的举措。目前贵州省拥有54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占全国总数的13.12%,数量居全国第二。本文以侗族聚落增冲村为例,对贵州传统村落民宿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保护传统村落前提下的民宿发展对策,为当前传统村落中民宿开发提供借鉴。
一、增冲村概况
增冲村是位于贵州省从江县往洞镇的一个侗族村寨,距县城83公里。一条小溪三面绕寨而过,形成半岛,村寨四周青山环抱,古树参天,四季长青,森林覆盖率高达80%,拥有10余株中国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红豆杉。
增冲建寨已有600多年历史。全村共340户, 1342人,主要为侗族。民族文化保留完整,民族风情浓郁。侗族大歌、行歌坐月、踩歌堂、侗戏、琵琶歌、牛腿琴歌、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等,现今还在传承和延续;有侗年、春节、正月十五、春社节、清明节、乌米节、插秧节、六月六、吃新米节、八月十五、芦笙节等众多的民族传统节日;全国现存最老的鼓楼——增冲鼓楼就矗立于寨子中央,是侗族营造技艺的“活化石”, 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保存有清代花桥3座、古井2个、徽派马头墙窨子房4幢、纯木结构穿斗式青瓦吊脚楼十余栋等,还有古巷20余米、青石步道650米、精致石雕花窗4处、精致木雕花窗8处、青石雕刻古墓群1处。2008年增冲侗寨入选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2012年入选第三批“中国景观村落”名录和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大批海内外建筑学者、摄影师、画家、民族文化爱好者、自驾游客、背包游客等慕名而来。
二、增冲村民宿现状与问题
经过实地走访调查,增冲村现只有侗苑客栈和运德农家乐2家民宿,无其他类型住宿企业,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民宿建筑为本地侗民居,风格雷同
增冲民宿均为当地居民自居房舍,是改良后的侗族民居。一楼为砖木结构,设置有主人客厅、主人卧室、厨房、卫生间;二楼三楼为木结构,设置客房及公共卫生间。建筑就地取材,故房内外主要为原木色,房内无其他装饰,装修简易,两家基本无差异。
(二)民宿功能单调,本土文化结合度低
两家民宿目前只能提供住宿和餐饮,均未配备休闲活动空间和户外活动设施设备,也无其他娱乐休闲项目。餐饮食材主要是当地生产的鱼、肉、菜,运德农家乐在淡季时不提供餐饮。在访谈中得知,民宿主人都怀有特技,如运德农家乐男主人会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女主人会织布做侗布,这里人人会唱侗族大歌,而这些都与住宿接待无关。
(三)民宿设施设备简陋,安全隐患大
增冲民宿的房内设施设备都非常简陋(详见增冲民宿设施设备表),客房只能提供睡眠,房内无储物、书写、起居和盥洗空间相应的设施设备,甚至缺乏取暖制冷等基础设施,入住者极为不便。民宿主体建筑为木质结构,门锁为简易插销,未见安全警示标志,房内外均无灭火设施设备、安全指示灯、应急照明,没有必要的消防、防盗、救治、应急安全设施,安全隐患非常大。
增冲民宿设施设备表
民宿名称客房数量客房类型客房内设施设备卫生间卫生间设施设备
侗苑客栈10间大床房、标准间、三人间床,节能灯1个,简易折叠桌1张,有Wifi公共卫生间1间热水器、蹲便器、洗面台、浴霸、洗衣机
运德农家乐6间大床房、标准间床,节能灯1个,小板凳2张,有Wifi公共卫生间1间热水器、蹲便器、洗面台
(四)民宿服务态度良好,卫生条件差
两家民宿的经营者均为增冲本地侗民,淳朴、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对待客人态度友好,竭力满足客人所提要求。但他们对卫生要求标准低,客房打扫不及时,公共区域长期不清洁。如运德农家乐在顾客退房后不打扫,下一批顾客预定后再打扫客房,楼梯、走廊等公共区域数月打扫1次。不设垃圾桶垃圾袋,在房内尤其是厨房和卫生间易见蟑螂、苍蝇、老鼠等。未见餐具、杯具等消毒工具,床上用品由经营者自行洗涤未消毒,拖鞋未洗涤消毒就提供给下一位客人,容易在顾客心中的形为成“脏、乱、差”形象。
(五)民宿经营为副业,业主市场认知肤浅
两家民宿均为房主自营,作为农家副业,其他收入来源有农业、壮劳工等。运德农家乐在一楼设置有杂货铺,商品售卖对象主要为本村村民,对住宿无宣传,一般由客人自己到店消费,或由其他亲朋向游客推荐。侗苑客栈通过携程、去哪儿等OTA销售客房,营销意识与运德农家乐相比较强。但是,两家民宿业主对市场定位均不准确。到增冲主要是自助游游客,对旅游资源的原生态和旅游活动的参与性要求较高,增冲民宿目前不满足这种需求,故而房价低廉,约每晚30元/人。
综上所述,增冲民宿属于低档旅游接待产品,特色不明显,顾客参与度低,管理和运营水平有待提高。
三、增冲村民宿现状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民宿市场监管体制缺失
目前增冲村的处于旅游开发初级阶段,民宿的经营行为属于村民自发行为,数量少,不成规模体系,难以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尽管国家出台《旅馆业卫生标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等等行业规则,但在乡村执行不落地。
(二)民宿投入资金不足
增冲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农业、旅游业,农业种植为自给自足自状态,旅游在初级开发阶段影响力不大,故收入状况并不观。而民宿由村民家庭自建,因资金短缺导致建筑形式单一,无装饰装潢,设施设备简陋等问题。
(三)民宿从业者对文化价值认知度低
民宿业主家中孩子平时不穿本民族服饰,民宿产品中没有侗族文化体验项目。民宿经营者认为前往增冲的游客只是来看增冲鼓楼的,对当地环境保护意识弱。
(四)民宿专业人才匮乏
增冲民宿从业人员为本地村民,未接受过住宿接待、企业经营等专业培训,缺乏民宿设计、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专业人才。
四、增冲村民宿发展对策
针对增冲村民宿现状,应该采取传统村落保护与民宿开发融合的可持续性发展策略。
(一)政府加强民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政府对增冲的旅游开发要进行统一规划,引导民宿与民族文化宣扬和保护相结合。在从江《从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涉及增冲村建设的有6个项目,主要是旅游开发、文物修缮、基础设施建设等,包括电网改造、给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村寨绿化、亮化、消防设施等建设,确保这些项目落地实施,为增冲民宿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各级政府出台了多种关于民宿管理的相关规定,各级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设立旅游投诉等通道,对民宿建设、经营管理中出现的破坏传统村落行为及时制止。
(二)经营模式多样化,多方参与民宿市场运作
随着市场扩大化,增冲村民宿将从副业经营走向主业经营。除农民自筹自建以外,还可采取 “公司+农户”、“农户+农户”、“政府+农户”、“政府+公司+社区+农户”等经营模式,扩大资金来源,开阔民宿开发思路。
在寻求民宿客源、树立立品牌形象方面,应加强与旅行社、俱乐部、旅游杂志、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合作外,还应利用互联网优势。如在携程、去哪儿、同程等OTA,大众点评、美团、百度团购等平台发布民宿产品信息;紧密结合目标市场特征,与Airbnb等自由行平台合作,在蚂蜂窝、知名网络社区、论坛发布民宿的宣传信息,或撰写图文并茂的含民宿的旅游攻略与游记;民宿经营者可自行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扩大宣传力度和销售渠道。
(三)提升现有民宿产品质量,打造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精品民宿
增冲村现存的两家民宿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完善设施设备,符合经营要求。在新建或现有民宿中注入侗族文化因子,体现出不同的个性特色:在民宿中摆放具有侗族特色装饰,如侗族鼓楼模型、织布机、侗布、靛蓝染缸、农耕用具、侗族文化书籍、侗族习俗画作等等;设置具有能宣扬和传承侗族文化的体验活动与空间,如入住客人学侗歌、制作侗家米酒、腌鱼、侗族木匠工艺、制作侗布侗衣、农田劳作、稻田捉鱼等等;提供侗族特色旅游商品与服务,如自制腌鱼、腌肉、木艺摆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作品及签名、介绍侗族文化的书籍、增冲游览讲解、游览留影等。民宿开发中不断挖掘本土文化内涵,形成多元化精品民宿群,实现游客从路过转变为留宿、度假。
(四)提高民宿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引进专业人才
对于现有从业人员,一方面鼓励他们主动学习民宿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行政管理部门开设培训班或依托当地旅游院校或相关高校,加强对他们的专业素养培训。同时,要争取多元的民宿经营主体,引入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提升民宿的服务水平。此外,鼓励本地大学生返乡创业,引进有民宿情怀侗族文化爱好者来此进行民宿经营。(作者单位为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贵州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损失调查与数字化保护研究》黔科合 基础[2016]15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