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税收征管问题

2017-12-29 00:00:00刘丽真
今日财富 2017年35期

新公共管理的核心观点是建立企业型政府,以市场效率以及“顾客”满意度为组织绩效的考核指标。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的使用效率是政府部门经营效率的核心。从新公共管理视角研究税收征管,有利于公共管理部门建立更加专业的税收征管体系,提升税收征管的效率,从而提高社会资源的投入产出比。本文介绍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并分析了我国税收征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探讨了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税收征管的改进。

一、我国税收征管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税收征管体系、工具和方法很多是在市场化进程中借鉴西方国家现代税收制度的时间经验,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显然我国的税收征管的进化速度赶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

首先是税制体系更新换代不及时。我国的税制体系从计划经济演变而来,随着市场化和现代化的不断成熟不断地增减和修补,因此从本质架构上没有进行重构,体系中存在很多计划经济时代的残留,同时也融入了大量市场经济时期的内容,从而形成了杂糅交错的局面。而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变革的加速,与税收征管相关的新生事物越来越多,而税收征管的法规和落地措施却没有及时跟上;其次是税收征管的功效率较低。税收征管的效率较低体现征管工具智能化不足和征管队伍平均能力素养有待提高两个方面。税收征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末端连接着每一个个体和组织,关联着所有的经济社会活动。因此税收征管工作必须建立在全面智能化的工作平台上,并依靠专业化的队伍执行具体工作。最后,税收征管的公共性和效益型遭到挑战。税收征管的目标和效率应服务于全社会的福祉,但我国同样也避不开行政权力泛滥和组织系统问题带来的效率偏离,甚至是重大损失。依据新公共管理的观点,在税收征管领域,建立企业型政府,并利用市场效率进行绩效考核,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新公共管理视角的定义及内涵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建立市场化的企业型政府,从而打破官僚化的等级指挥关系,将公众视为“顾客”,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价值导向,并以次建立国家经营效率和质量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包括:

以“顾客”为导向,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价值取向。对于西方国家而言,“顾客”主要是利益相关集团以及选民,而在我国责任全体人民;在公共政策领域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即对政府各部门以及各项公共管理活动,通过量化而且相对固化的控制评价机制来识别效率的高低。要求政府组织运作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的模式,积极而显著地控制投入产出以及组织效率;公共管理部门内部通过制度、流程和系统工具实现分化和协作,通过将权力稀释至整个系统,而将个人对组织运行效率的影响降到最低。但又通过精密的流程协作设计,确保“机器”的持续运转;引入竞争机制。传统公共管理试图建立等级森严,圈层固化的强权政府,强调政府的主导和控制。而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机构仅仅是公众或集团选举的代理人,并且需要在有限的执政期内实现允诺的目标,否则将被竞争对手替代。

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机构必须积极高效地利用税收征管实现经营绩效,当然在我国国情下,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实现为绩效考核标准,必须实现全社会的资源优化配置,并达到相对的和谐和可持续。

三、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税收征管问题

吸取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精华,以公共需求为导向,建立专业化和绩效化的税收征管组织,应用科学先进的税收征管工具和方法,是我国税收征管工作改进的主要措施:

税收征管体系应当依据现代财务管理、财政学、经济学等专业理论体系基础上,并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目标和要求进行适当的变形,形成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架构。系统架构必须拉通所有的分支部门和领域,并设置模块化的接口配置,以实现随着环境和需求变化而快速调整;对税收征管工作平台和工具进行全面智能化升级。网络化和电子化社会趋势已经十分明显,税收征管的对象及活动纷纷电子信息化,因此税收征管工作平台和工具必须实现系统性智能化升级,同时也能够实现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全景动态税收征管运营;通过企业化的组织运作,以岗位能力模型以及绩效考核进行税收征管队伍“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的竞争机制对于我国税收征管部门及其他部门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保持政府组织纲领和价值导向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能够保持组织生命力持续旺盛。

我国税收征管的效率考核,除了要实现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提升外,更要关注税收征管的调节作用,即产出要在区域间和群体间实现公平合理地分配。(作者单位为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