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业复兴的动向、原因及启示

2017-12-29 00:00:00陈琳
今日财富 2017年35期

金融危机后,美国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美国制造业呈现出回归并向高端复兴的新动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制造业该如何借鉴美国的做法来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应的启示和对策。

一、美国制造业复兴的背景及其新动向

(一)美国制造业复兴的背景

19 世纪末,在经过南北战争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家。20 世纪 50 年代初,制造业是美国的支柱性产业,美国制造业产值全球占比高达40%,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制造业领头羊。从60年代开始,欧美开始了“去工业化”浪潮,特别是在80 年代后,美国为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开始将附加值低、处于中间环节的传统制造业通过外包或是离岸建厂等方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大量的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服务业替代制造业成为美国的支柱性产业。不断的“去工业化”过程使得美国的制造业开始逐渐萎缩,到2009 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降为不足 20%,而2010年跌至19.4%,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同时麦肯锡研究报告显示,美国的制造企业和工厂相比前20年约减少了约25%,约三分之一的就业随着制造业的衰退而消失。

从2009年开始,奥巴马政府先后推出了《制造业促进法案》、《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五年出口倍增计划”等多项政策复兴美国制造业,根据美国Re-shoring Initiative的统计资料显示,美国制造业年增长率由2009年的-18.7%升至2010年的11.8%,2012年制造业出口量全球占比上升至10.2%,并且主要集中在高技术产业。据《华尔街日报》统计,2016年美国制造业生产了价值约5.7万亿美元的商品,超过了危机前水平。而自2017年1月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不断强调再工业化战略和制造业回归,巩固美国在高端制造业位于全球价值链顶端的位置。最新公布的10月ISM制造业指数虽略低于预期,但仍高于前8个月的均值,而9月该指数创下了2004年5月以来的新高。美国工厂的订单数量也连续增长。9月美国工厂订单连续两个月超预期上涨,核心耐用品订单增幅更是创下2016年7月以来新高。一系列数据表明,美国的制造业似乎正在复苏。

(二)美国制造业复兴的新动向

1.强调制造业的高端和创新发展。美国制造业复兴的实质是要发展高端先进产业。美国通过利用大企业主导并引领创新,营造创新平台;通过高水平的教育体系、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和开放的移民政策,从全世界吸引、筛选创新人才;借助互联网,利用全球智慧来推动制造业创新,实现再工业化战略。

2.强调工业互联网战略。随着人工智能、3D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发展和互联网革命的进一步深化,美国积极推动制造业创新和转型发展,其“工业互联网”作为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标志,改变了传统要素结构和现有的生产模式,突破了地理和边界的限制,带来了生产能力的巨大提升。

3.重新定位、协调制造业和金融业的关系。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制造业过度金融化加剧了企业经营风险,削弱了制造领域核心竞争力,并导致国家制造业空心化。基于此,美国政府与企业逐步调整发展策略,加强了对金融业务的合规性监管,大力降低“杠杆率”, 提高了制造企业进入门槛,增加了其从事金融业务的成本,降低了金融资本对产业资本的挤出效应。

二、美国制造业复兴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政策鼓励

长期以来,支持和推动制造业发展,是美国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危机后,为重振美国制造业,美国政府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制造业发展、回归。2009年,奥巴马政府颁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0年,又出台《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创造美国就业及结束外移法案》等政策,提出了在2015年前实现出口翻番的发展计划,为促进制造业回归作足准备。2017年12月2日,美国参议院以51票对49票通过新一轮的税改法案。其中,与制造业相关的税改内容主要包括:降低公司税率,提升美国企业竞争力;允许抵扣投资成本,促进社会投资;按照属地原则对美国企业的海外利润按照10%的优惠税率实行一次性征收,并将企业获利回流美国现金等价物的税率设定为12%,并将非流动性投资的税率设置为5%。

通过一系列立法,表达了美国对于重振制造业的决心,并在实施的过程中采取各种优惠政策,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得本土企业纷纷回归,更吸引了许多海外企业纷纷驻足。

(二)海外制造成本上升

之前,美国将产业大量转移至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有着劳动力成本低廉这一优势。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工资持续上涨,另一方面,30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此外,土地、原料、能源等价格不断攀升也进一步弱化了中国对美国企业来华建厂的吸引力。加之廉价美元、新兴市场的发展以及中国之外的其他后发经济体的承接能力不足,也成为美企回归的原因之一。

(三)美国本土新的竞争优势渐显

金融危机后,美国由于其高失业率,工资上涨幅度一直较低,由于生产率提高和劳动市场变动等因素,美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

近年来,美国工业生产机器人技术发展不断成熟,一场浩浩荡荡的页岩气革命使其能源整体自给率有所提高,能源价格走低,为美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能源成本优势和新的投资增长点,并在生产成本方面获得了新的竞争力。美国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在生产自动化、、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等迅速发展时期,将企业从国外迁回本土有利于制造技术的有效使用和提高。

(四)保持美国制造业的全球领导地位

制造业在国家安全与经济增长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家制造业可以使发明、发现、研究成果以及新的创意转化为更好地、新颖的产品或者使流程优化,以实现经济增长。2009年9月,美国政府颁布了《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创新战略》,鼓励、推进高端产业的技术突破。2012年又推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和《美国基业长青蓝图》,支持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美国先进制造伙伴关系指导委员会2014年出台了一份报告,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美国制造业的三个建议:刺激企业创新、培养创新人才和改善商业环境,并列出了具体方案。这一现象表明,美国的制造业回归并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制造业,而是为了重新调整制造业格局,确保美国在高端制造业的领导地位,引领制造业未来趋势。

三、对我国的启示及建议

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进入一个新阶段,结合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归纳出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启示:

(一)构建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工业革命,中国应顺应发展趋势,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借鉴美国对高新技术行业发展的促进政策以及创新集群的发展模式,构建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采取政府直接支持企业研发活动的政策,由此可以激发和引导企业在研发上更多地投入,并与研究部门及学校的创新价值链挂钩。同时,完善金融、法治等中介服务组织的建设和监管,实现高校等科研院所科技前沿领域技术成果的产业转化。

(二)优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分段、分级、分层培养人才,提高劳动力的基本素质。如鼓励发展职业教育,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工专业素;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引导中端劳动者适应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增加就业机会;通过改进人事管理体制,以更加开放的视角消除制度壁垒,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汇聚人才。政府还要特别注意培养一大批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企业家,建立产、学、研合作培育人才的新机制,加强鼓励人才流动的政策。

(三)加强“制造业+互联网”战略。借鉴美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经验,大力实施“互联网+”战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以制造业企业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传统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鼓励并引导制造业企业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与技术,在产业链、价值链、管理链等方面引入互联网概念,通过先进的发展模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四)鼓励有条件的国内企业走出去。鼓励有条件的国内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到欧美等发达国家设立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中心,充分利用欧美国家技术力量雄厚、信息渠道较多、信息资源丰富、等有利条件,提升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适应高新科技不断创新的形势,加快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作者单位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