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自愿移民是世界各国发展不可避免的重要问题,对其处理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贫困发生概率的高低。本文以社会学的视角对非自愿移民活动致贫因素的研究路径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解决“因移致贫”问题方案焦点应该在于帮助移民克服新旧社会环境冲突,重点在于帮助移民适应新环境和更好地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据统计,自1949年以来我国产生了超过五千万的非自愿移民,且近年来随着城镇化速率和大型工程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非自愿移民的数量正在以更快的速度上升。与此相随的,是大量“因移致贫”移民的产生。在1985年对水库移民的跟踪调查中发现,生活工作高于移民前水平的仅有1/3,基本维持原有水平的占1/3,而因未得到妥善安置导致生活工作水平明显下降、陷入极度贫困的亦占1/3。虽然近年来针对非自愿移民的安置补偿政策体系日趋完善,但经济补偿投入的边际收益——贫困率的边际减低速率却并不好看,这种经济学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安置补偿政策体系忽视了“因移致贫”是一个综合社会问题而非单纯的经济问题这一基本事实。
二、 社会关系断裂是“因移致贫”的根本原因
(一)补偿测算的经济学方法之局限
非自愿移民是一个被动性概念,每一次非自愿移民活动都孕育着新的变迁、冲突和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新旧环境变迁导致的直接财富损失、冲突导致的生产能力下降还是社会再适应过程耗费巨大的各种成本,都可能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我们原来的研究长期停留在对新旧环境变迁导致的直接财富损失的补偿测算,这种工作在缓解贫困和短时治疗中是较为有效的,也在为移民争取经济利益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
(二) 有效生产力的恢复与创建才是贫困的根治之道
众所周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方法其实是“授人以渔”——帮助移民恢复或者创造能够化解环境变换冲突和适应新环境的有效生产力。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移民作为社会人,其生产力是高度依赖于其原有社会关系的。也就是说,移民与其原有社会系统连接的断裂才是他的贫困的根本原因。特别的,当移民本身绝大多数是高度依赖于其原有物理和社会环境且明显缺乏可迁移性生产力的农民的时候,这种情况更加明显。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如果一个16世纪以前的美洲印第安人被非自愿移民到21世纪的中国城市,脱离了其原有的社区群体,无法发挥其原有生产能力,即使有较为丰厚的补偿金,其生活也必将是艰难而痛苦的,而长期的贫困也将是必然的。
三、最好的社会关系搬迁也是在搬迁贫困
(一) 隔离还是融合
随着搬迁安置指导思想的不断进步,当前很多地方都高度重视对移民原有社会结构和社會关系的保护,以期于最大限度地减少陌生环境和有差异的社会结构对移民生产生活能力的影响。例如,一些地方在搬迁安置工作中为非自愿移民集中建设还建房,以使得移民们在新的大环境中能够维系着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移民小社区的社会关系也是新环境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也必须服从于新环境社会系统的运转规律和规范。而这种孤立的小社区保护方法,实质是在移民与新环境之间树立起了一道篱笆,不利于移民群体向新环境地融合进程,是造成移民群体与新社区社会系统脱节的重要因素。
(二)重点是再适应
尽管社会学的研究观点认为最好是避免非自愿移民和尽可能重建移民原有的社会系统和社会关系。但我们必须认识到,非自愿移民将永远不可避免,移民原有的社会关系也将永远无法重造。因为不能够对新旧社会的文化和社会关系做出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所以我们其实也无需对其进行复原性重建,只需要帮助移民在新的社会系统中获得不低于其在原有社会系统的相对生活水平及其对应的社会关系,即根据Downing(2002)所说的心理-社会-文化三个维度来尽快消除这种社会关系错位来实现新社会关系的再适应。
四、致贫因素分析中社会学的研究路径
(一) 田野调查是基本方法
什么是贫困,这是致贫因素研究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王俊文(2007)认为贫困作为社会某一部分人的生态状态,包括生理和社会文化两个方面。可见,贫困并非仅仅是满足生理生存能力的缺乏,其中也蕴含着使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基本权利和社会文化的缺乏。
(二) 个案调查法是最佳方法
田野调查工作的成果主要是形成“原社区社会特征报告”“迁入社区社会特征报告”以及最终形成的的“迁入社区生活和发展指导手册”,这些成果主要是服务于一般性群体的一般解决方案,具有经济性、对象局限性和效果有限性。如果想要提高减贫精度与效度则必须采用个案研究,尽管这种方法较为昂贵,但却是最佳方法。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特殊人生阶段的人群如儿童、孕妇、老人、残疾人等,他们往往比一般人更加脆弱,更加容易遭遇非自愿移民导致的贫困窘境。因此我们需要在致贫因素调查过程中对他们进行特殊的个案研究,以期于给予他们个性化的的减贫帮助方案。
五、非自愿移民致贫的主要社会因素
(一)生产关系的改变
人的生产力必须发挥于一定的生产关系之中,在非自愿移民中,人的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被人为割裂。因为农民往往无法携带其最重要、最熟悉的生产资料——土地迁往别处,而在以地换地或以地换房的过程中,农民必须为生产力的迁移甚至新生产技能的学习付出高昂的成本。
(二)原有社会共同体的解体
中国的村落是亲缘关系极为紧密的生活共同体,农民彼此之间不仅是生产活动的合作伙伴更是社会文化和情感、精神等的共创共享者。在移民过程中,一些人外出务工,一些人流离失所,一些人迁往陌生环境,原有的社会共同体被拆成碎片。农民本身所处社会的变化速率是很低的,突然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他们往往是缺乏应对知识与智慧的。
(三) 两个社区的差异
移民搬迁前后的两个社区之间存在着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差异。在实践中,一些工程方出于好心将非自愿移民安置到环境较好、离城市更近的区域,殊不知两个社区巨大的经济和消费水平差异将导致生产力失灵、生活成本提高等诸多问题,从而导致贫困。而文化的差异则将直接导致移民的被边缘化,并产生一系列社会和心理问题。教育的差异则将对移民后代或儿童学习的连续性造成重大影响,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也将给心理能力还不十分成熟的学生造成学习困境。
六、减少“因移致贫”的社会学策略
(一) 进行田野调查和个案研究,编制移民教育资料
对搬迁前后两个社区的社会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编制移民生活和发展手册等教育资料引导和帮助移民更快、更好地融入当地社区,同时尽可能对特殊群体如小孩、孕妇、老人、残疾人等进行个案研究和一对一帮扶。
(二)生产力的移植与更新
为移民原有的生产活动提供移植和更新的方便,同时在经济水平和形式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为移民提供免费的生产技能学习和培训机会,帮助移民在新的经济环境中顺利获得合适、恰当的生产力。
(三)社会共同体的建立
移民原有的社会共同体已经破裂,复原性的重建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社会共同体是移民获得社会文化、情感和精神慰藉的重要来源,因此必须着手引导移民在新的社区中与当地人共建如兴趣协会、工会等团体组织,帮助移民建立新的社会关系。(作者单位为重庆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2015年科技项目“基于淹没区耕地价值核算的水利工程集约用地研究”-以重庆市大中型水利工程为例(项目负责人:罗杰,项目号:KJ1500339),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