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养”,也称为隔代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存竞争的压力日益加剧,许多年轻的父母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父母将孩子的教养义务转嫁给祖辈。正确认识我国“隔代教养”现状、分析我国“隔代教养”的历史成因,引入国外“隔代教養”的正确方式方法,发挥“隔代教养”促进祖父孙三代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重大作用,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正是本研究立意所在。
一、“隔代教养”是一种天然人伦
古代中国是一个伦理型社会,是以家庭为本位,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模式,故而在一切伦理关系中,家庭伦理是核心,以儒家家庭伦理为代表,尤其重视亲情。究其根本,还是因为“亲亲”具有自然本能性,所谓“含饴弄孙”不仅是祖辈追求的理想境界,出于人伦本能,爱幼情深,更是他们肩负的自觉责任。
“隔代教养”的内涵。 追溯历史,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家庭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中,一直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两种基本的教育形态,其一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其二是祖辈对孙辈的看护和教育,对孙辈承担一定或主要的教育责任的“隔代教养”,表述的是原来本属于父辈教养的责任现在由祖辈来承担。隔代教育相对亲子教育而存在,二者共同构成家庭教育的主体。因而,“隔代教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从而影响到社会的长远发展。
”隔代教养”的分类。 按照“隔代教养”的程度不同,把隔代教育粗略划分为两类:一是父母长期与孩子分离,孩子的生活与教育完全由祖辈承担的完全“隔代教养”。二是父母由于工作原因暂时由老人来照顾孩子或祖辈与父辈住在一起共同教育孩子的不完全“隔代教养” 。
二、我国当前“隔代教养”现状、成因及伦理价值分析
(一)我国当前”隔代教养”成因
1.血缘及亲情赋予的优越性。不管是哪个国家,选择“隔代教养”的原因都离不开血脉相连的传承。当父辈无力教养孩子的孩子的时候,只有祖辈的照顾更接近父母本人。与其他亲属相比,祖辈是除父母以外孩子最亲的人,缘此,祖辈给孩子照顾往往是最好的、最可靠的。与正规的幼儿教育机构相比,祖辈的照顾在时间上更具有弹性,在经济上也不会给年轻父母造成负担。
2.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从社会因素来分析,中美“隔代教养”儿童数量迅速上升的共同原因是社会变迁下父母面临的各种问题,如离异、死亡、入狱、再婚、贫穷等。自西方女性独立运动以来,男女平等的思想开始普及,满清国门打开后,这种思想涌入中国,女性独立意识觉醒,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不再拘泥于相夫教子的格局,数千万的女性走上了工作岗位。传统的家庭格局被打破,迫切需要祖辈来教养孙辈。
3.城镇化兴起,劳动力转移。中国“隔代教养”儿童数量增加的原因与美国不同,非常独特,其一是农村中大量的青壮年父母为增加经济收入进城务工,让其子女留守家乡,“隔代教养”顺理成章地成为“留守儿童”的主要家庭教养模式;其二是在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后,许多城里人不到六十岁就成为了( 外) 祖父母,他们有充裕的时间精力以及强烈的愿望协助子女养育自己唯一的孙辈,而年轻的父母出于生存压力的增大或责任意识的缺乏,也乐于将孩子交由自己的父母照管。
4.育儿观念的改变。随着中式思想的西化,个性解放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的观念被弘扬,中国年轻父母育儿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少年轻父母意识到:他们首先是自己,其次才是父母;子女不仅是他们的儿女,更是子女自己,是社会的未来成员。由此,他们不愿再为儿女俯首甘为牛马,利用祖辈力量来解脱自己,就成为许多年轻父母的强烈愿望。
(二)“隔代教养”正论理价值研究
祖辈的含饴弄孙。根深蒂固的家庭伦理观念使得“含饴弄孙”成为了祖辈追求的理想境界。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经济压力等各方面原园,客观上让年轻父母无暇他顾,不但没有精力培养孩子,也没有时间陪伴父母。“父母在,不远游”是中国人一直信奉的孝道,然而如今社会的发展,工作原因不能长时间的陪伴父母成了必然。退休祖辈在家中寂寞空虚,渴望一家团圆,这时候,将孩子交由祖辈抚养,不仅能让他们发挥余热,享受承欢膝下的快乐,又能解放年轻父母,可谓两全其美。
父辈的事业发展。隔代教育解放了父辈,迎合了现代社会的需要。现代社会日益剧烈的竞争以及快速多变的工作、生活节奏,客观上对父辈的亲子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这时,隔代教育的补偿让他们少了在职场拼搏的后顾之忧,能够更加专注于工作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此来提高生活水平,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孙辈的传统教育。“隔代教养”有利于发挥家庭各方面教育力量,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教育孩子,促进孩子的进步。它能够把父辈的精英教育和祖辈的传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现阶段祖辈多生于1950到1970年之间,国家并未改革开放,他们的成长过程尚未未受到西方社会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对于我国优秀传统道德的保有颇多,能够在教养过程中提升孙辈的传统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
(三)“隔代教养”负伦理价值研究
年幼孙辈的成长问题。无可否认,出于对孙辈的宠爱,祖父母大多对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但是祖辈普遍存在“重养轻教”、 “重满足轻管束”的倾向,学习辅导乏力、思想教育软弱,家庭教育质量不高。其次,祖辈的教育方式和思想观念很难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现代科学的教养方式脱节,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各种探究事物特点和创新行为他们往往加以阻止和呵斥,让孩子无所适从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方式,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
年老祖辈的身心负担。隔代抚养对祖辈自身产生了消极影响,祖辈为培养父辈劳苦一生,身体健康状况大不如前,难以度过一个较为安乐的晚年,加上退休后收入降低,由于培养孙辈被迫在经济和精力方面增加了负担,在种种压力之下,他们还要忧心子女的艰难处境,多重压力苦不堪言。对于“隔代教养”对祖辈的影响,国外研究较多,例如Caro M Musil和Muayyad Ahmad在对隔代抚养和非隔代抚养家庭的祖辈的调查对比发现,隔代抚养家庭祖辈的健康状况要劣于没有孙辈教养负担的祖辈。此外在Mary L Blackburm 研究中现实,隔代抚养不仅对祖辈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而且会给祖辈带来经济负担。
父母-未长大的局外人。隔代抚养将年轻父母的依赖心理從青年延续到中年,孙辈的抚养义务本应该由父母承担,但由于隔代抚养的出现,父母失去了在抚养子女的过程中心理更加成熟的机会,“隔代教养”的孩子,长期与祖辈一起生活,加之父母很少有时间陪孩子,缺乏沟通理解,长此以往,孩子将原本对父母的感情转移到祖辈身上,慢慢地淡化了父母的感情,从而造成了祖孙亲近、父子疏离的情况,即使孩子长大以后,父母也很难与孩子建立情感和思想交流。
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冲突。祖辈与父辈存在着教养观念上的差异,祖辈的经验主义让他们在对待孙辈的教育上,往往是极其宠爱的,即为人们熟知的“隔代疼”,孩子在他们眼里是血脉的传承,进而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很多时候就连父辈的正确教育,他们也要横加干涉,让孩子感受到无原则的迁就和宠爱,阻碍了孩子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发展。“隔代教养”和“亲子教养”的分歧,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家庭的失和。
三、实现我国科学健康“隔代教养”的伦理路径
(一)吸取传统文化经验
在寻求解决我国当前“隔代教养”问题时,我们容易忽略重两点:首先,传统的“隔代教养”是非常成功的。在农业社会,多世同堂的大家庭中,祖辈承担起部分教养的义务,家庭对孙辈的教养融合了父辈和祖辈双方的教育观念,祖辈并不喧宾夺主,而且能够为孙辈的教养提供更多的知识架构。其次,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在“隔代教养”中是非常成功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历史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积淀,这些文化积淀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性格,而祖辈相较于父辈而言,更多的保有传统美德,如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隔代教养”最大化的使孙辈自小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遗产。Edward Hills认为传统世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具有规范最用的文化力量,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的创造性的想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继承正体现了这一观点,“隔代教养”通过使孙辈更好的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突出本土文化主体地位,引导青少年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将古已有之的优秀道德品质真正融入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道德教育与美德教育应成为隔代教养的核心,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步伐。
(二)借鉴国外经验
西方“隔代教养”人性化、制度化、专业化经验都值得我国当前“隔代教养”借鉴学习。年轻父母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抚育子女,同时借鉴西方思维模式,引导祖辈形成科学健康的育儿观念,帮助祖辈制定老年生活计划,保证祖孙两代人的独立性,让孙辈获得科学、民主、健康的成长方式,让祖辈享受“天伦之乐”而不是“天伦之累”。
政府部门应制定专门的法律程序,对“隔代教养”家庭提供法律保障,对住房有困难的祖辈提供廉租房、贫苦补助、定期的健康检查等政策支持,同时,设立我国非营利性机构中的“隔代教养”服务机构,学习西方“隔代教养”个案管理服务,为“隔代教养”家庭提供需要的一体性专业化的服务,帮助对政府惠民政策并不熟悉的祖辈实现政府与“隔代教养”家庭的连接工作;“隔代教养”服务机构也需要定期对祖辈进行“隔代教养”知识培训,使祖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教养技能;定期为孙辈提供选择性的课程学习,满足孙辈的兴趣需求。
在对国外“隔代教养”经验的借鉴过程中结合当代我国隔代教养国情,实现“隔代教养”转变的稳定过度,为我国“隔代教养”家庭科学、民主、健康的发展模式提供支持。例如:面对我国“留守儿童”群体,政府应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尽力消除“隔代教养”的无奈之举,充分发掘城市学校潜力,政府给予政策、经费支持。
(三)加强父母家庭责任担当
我国当前“隔代教养”极端化的成因,主要责任在年轻父母将原本属于自己的养育责任转嫁给年老父母。子女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多方位的学习与模仿,父母作为子女最初的老师与依恋对象,对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有不可替代的先天作用。父母责任的推卸不但对子女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成长缺陷,同时也违反了“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传统孝道思想。“孝”乃人伦之始、众德之本,无论是在农耕时代的古代中国,还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中国,“孝”的意义始终未减弱过。朱贻庭也有类似看法,他认为;“孝是一种基于道德的价值观念及约束行为的准则规范,它不仅体现了父亲与儿子之间的血缘亲情,它更要求着儿子要遵从、侍奉父亲。其实质便是关于孝养方面的父亲权利和儿子义务的体现,同时孝的实行也更有利于家庭宗族的稳固和延续” 。年轻父母应加强责任担当,子女教育与孝顺父母齐头并进,给孙辈更健康快乐的儿童时代,更应给予祖辈一个安详的晚年。(作者单位为湖南工业大学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