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德艺兼修”是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价值表征, “以道驭术”、“抑奢实用”、“以技致富”是中国传统工匠的伦理之维; “兴利除害”爱国为民、“切磋琢磨”精益求精、“求真务实”敬业钻研,是中国工匠精神的伦理蕴涵。正是这种历史积淀的工匠精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古代技术文明。
一、中国古代工匠的道德要求
(一)“以道驭术”。“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在这里“道”是指伦理道德。在中国古代,“技”与“术”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在这里“术”是指技术、技艺的意思。 “以道驭术”,指的是技术行为和技术应用要受伦理道德规范的规范和制约。
在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传统思想学派都主张技术的发展必须用道德来制约。“道”是道家的最高范畴,他们认为技术应与道合一,如果因为技术而导致社会和自然的破坏,就应该去限制技术;如果技术符合道的标准,就应该发展技术。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他们认为伦理道德是用来规范技术行为的尺度,只有符合伦理道德的技术,才是善的技术;如果违背伦理道德,则是恶的技术。
“以道驭术”观念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技术正确的发展。比如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司南用于找到好的风水和航海事业;纸用来传播和继承知识;印刷术和纸一样,同样是用来发展文化传播和信息交流;火药在发明之初主要用于烟花的制作,由于受到“道”的制约而很少用于战争。
(二)“抑奢实用”。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工匠在古代中国属于下层劳动人民,他们具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美德。
墨家、法家、儒家等诸子百家都反对奇技淫巧,其中以墨家最为典型。墨家是战国初期墨翟创立的以木工匠为主体的手工业者组织,其成员崇尚刻苦俭朴,生活仅仅以维持生命为限,否则便认为是奢侈。据《庄子·天下篇》描述,他们身上穿的是粗布衣服,脚上穿的是草鞋,工作日夜不休,艰苦到了极点。
秦汉时期,国家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奢靡淫逸,提倡以农为本的重本抑末的政策,认为只有农业生产才是根本,而奢侈品的生产被认为是末,应该加以遏制。
(三)“以技致富”。家传与技术精益求精思想的贯彻,使工匠们父传子承的技艺越来越精巧,制造出的产品质量越来越优良,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被大家所认可,享有很高的技术荣誉。
由于“物勒工名”制度的推行,工匠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他们所制作的产品上,以表示对产品的质量负责,好的产品被人们所认同,于是他们自身便成了名匠,出售的产品也就成了名牌商品,从而达到发家致富的目的。如清朝的张小泉,其制造的刀剪品质出众,使用者口口相传,誉满华夏,后来从民间走入宫廷,成为了宫廷用剪,张家于是由穷变富。
二、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伦理蕴涵
(一)“兴利除害”,爱国为民。爱国为民,是古代工匠走出个人、家庭利益小圈子,将目光投射于国家和人民利益而达到的道德境界升华,墨家在这方面最为突出。墨子认为,只要是有利于人民和国家的行为,就是善的行为;而损人利己和有害于国家的行为,就是恶的行为。墨子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兴利除害”是墨家道德行为和道德评价的根本尺度。墨子认为“贱人不强从事,即财用不足。”主张发展科技和生产,从而提高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中国古代工匠的爱国为民精神就其主要的道德价值观来说,是与儒家的“仁、义、忠”的伦理道德相通的。这种道德精神在加强工匠的道德责任、提高产品的质量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培养道德高尚的名匠大家。浙江绍兴出土的神人车马画像镜上,镌刻有著名镜师周是的广告铭文:“吴向阳周是作竟(镜)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胡虏殄灭天下复,风雨时节五谷熟,常保二亲此天力,传告后世樂无极”。这篇广告铭文蕴含了名匠周是追求爱国爱家、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的职业理想。
(二)“切磋琢磨”,精益求精。 《诗经·卫风·淇奥》记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形象地说明了工匠在对骨器、象牙、玉石进行切料、糙锉、细刻、磨光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丝不苟的精神。这一精神在《论语·学而》中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肯定;朱熹在其《论语》注中从工匠道德的角度,作出了“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磨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的解读。
“精益求精” 精神集中体现在中国古代工匠制造的器物上,它们因为其精致细腻的工艺造型和实用的功能而闻名于世。在《考工记》的《轮人》和《舆人》等篇中,从选材、外观、功能、检验标准等方面,对车轮的制作和检验详细规定了十多项的技术要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素纱襌衣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还不到一两,可谓是“薄如蝉翼”、“轻若烟雾”,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襌衣。自秦汉以来,中国古代纺织品、陶器等工艺品因为其制造技术的精湛及外观的精美,远销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中国因此得到了“丝绸之国”和“陶器之都”的称号。中国古代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不只是为了创造举世瞩目的科技技术,更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三)“求真务实”,敬业钻研。工匠阶层在中国古代属于下层劳动人民,他们都具有吃苦耐劳、求真务实的美德。在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中,墨家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追求,是最重视科技的学派。墨家是由能工巧匠组成的技术专家团体,号召其成员刻苦钻研制造技术,他们擅长制造各种各样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的各种先进的机械,如车梯、滑车、桔棒机等。在教学中墨子主张的是主动精神,他不同意儒家“问则答,不问不答”的消极态度,而是主张“问则答,不问则讲”的积极态度。他认为如果不努力地去告诉别人,人们就不知道这个道理。对于教人,孔子是来者不拒;墨子则是进一步升华,对于不来者也主动去教,这体现了他作为一个老师的敬业精神,这种以教人为己任的精神是很可贵的,这种主动意识和敬业意识也是工匠精神的很好体现。
随着现代机器化大生产对传统手工业的取代,传统工匠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传承的优秀的工匠精神,如爱岗敬业、坚持不懈、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在今天的社会中依旧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作者单位为湖南工业大学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