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我国各个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应用,产品制造和消费都离不开互联网,我国正在从网络大国步入网络强国、从消费型向生产型互联网转型,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业态、深融合”的态势,“互联网+”下产业格局变革速度更快、产业链也得到了细分与商业模式日益创新。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已经占领了世界互联网的巨头,“互联网+”全面渗透到我国农业、金融服务业等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改造和威胁着传统产业,也为产业链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一、“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趋势
(一)消融传统的金融服务业。金融业在互联网背景下在不断创新,金融业态呈现了全新的态势,这种态势要求政府要采取措施提升驾驭经济的能力、切实创新金融业监管机制和防范机制。而互联网金融平台,相对于传统的金融业来说具有“开放性强、兼容性广、信息自由流通”的特点,互联网金融监管需要激发行业联盟与自律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及时进行信息披露和信息共享,采取措施进一步确保金融数据安全与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从而要合法保护消费者权益更难了。其一,“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为人们支付的主流方式,不再是个人或单位通过商业银行支付,而是由“非银行的第三方机构投资运营的网上支付平台”,利用计算机和信息安全技术等实现商家和银行之间的连接,担保和保障消费者与商家之间发生的“货币支付、现金流转、资金清算、查询统计等”,也延伸了理财产品销售、资产管理等新功能。其二,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与金融创新环境越来越活跃,互联网保险业迅速兴起,相对来说保费低廉、交易简单。其三,互联网理财产品迅速兴起,比如“网上股票理财、网上计算存贷款利息、互联网自助贷款和转存”等,涌现出了互联网理财服务,具有较高的收益、服务质量更高、风险也可控,理财手段十分丰富。其四,“互联网+”时代下众筹方式受到了民众的喜爱和欢迎,缺乏资金的小企业或个人在互联网下展示他们的创意项目、并获得资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大潮下,股权众筹平台降低了中小企业投资的门槛、增大了投资者的投资机会,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二)大数据颠覆了我国传统产业。大数据具有“巨大的数据维度、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较低的价值密度”等特点,在大数据下挖掘消费者消费的数据,可以得到了许多有益的信息。其一,大数据时代催生了智能制造,正在向工业制造领域全面渗透,实现了生产效率与产业链的优化管理,也增加了制造过程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有利于提高制造的效率,在低成本、低资源消耗的基础确保了产品质量和客户的要求,从而实现制造业产品、流程和企业的智能化。其二,大数据加速了健康产业的发展,有效地处理和利用了大量的数据,可以精确地采集、分析和处理健康数据,也促使健康管理、远程医疗等的发展,在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的基础上,有利于创新健康产业的运营模式,实现健康产品研发、定价、市场分析和企业管理的智能化管理。
(三)互联网全面渗透到传统产业。“互联网+”时代下实现了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使得产业出现了新的业态,拉近了生产和销售距离的同时,强化了第一二产业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一方面,“互联网+农业”兴起,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过程中全面渗透信息技术和网络,实现了现代农业经营发展的科技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从而对产品品质、需求、产品检验标准、物流等实现信息化管理,有利于节约信息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全面改造和升级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环节,也使得互联网农业形成了新的模式,形成了互联网环境下的农产品品牌化、大数据市场预测分析、农业众筹等。另一方面,互联网有利于传统家电的升级,积极改进了普通家用电器,实现了不同家电之间、与与外界之间的功能和信息交换,也有利于家电数据共享和联合控制,增强了家居生活的便利性。再者,互联网为改造生态圈提供了可能性,紧密联系线上和线下生活,将用户需求与用户连接起来,实现了信息发布、互动、支付和物流等的同步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机遇
“互联网+”时代下涌现了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我国工业生产已经步入了高速发展的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信息技术的速度。
(一)“互联网+”克服了我国金融业深化不足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因为我国相对于西方来说金融工具的较为落后,中小企业融资与个人申请信贷都非常难、民间借贷利息率高昂,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在激发政府有效引导和监管作用的基础上,拓宽了融资渠道、投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间借贷利率,对民间的资金荒具有积极的缓解作用。
(二)打造全新的制造业业态,促进中国产业改造升级。互联网渗透了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产品销售等全过程,在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各种资源提供了途径,这种态势已经延伸到生产性服务业中,基于产业发展催生出了各种服务的新业态,从而以互联网为经济背景形成了产业群,从而扩展出一系列技术应用、服务内容、商业模式等,形成了一系列“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旅游业”等模式,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和供给的平衡搭起了一座桥梁。
(三)打造和升級产业生态链。在互联网背景下已经逐渐形成了产业生态链,信息技术下产业互联网发展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夯实,激发和发挥了社会的创造活力,在“万众创业,大众创新”下使得我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依靠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从而整合创新资源,借助互联网的协助作用,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作者单位为中共绥化市望奎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