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树立市场经济理念

2017-12-29 00:00:00彭光细
今日财富 2017年5期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现阶段我国发展历程的必然选择,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的快速增长证明了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中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取决我们深入树立市场经济理念。深入树立市场经济理念,要求政府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把由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到由市场主导、政府调控的发展轨道上来;尊重并相信每一个市场主体的自发行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参与平等竞争的机会,尊重他们的选择权,尽快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各种配套措施,理性地对待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市场经济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现阶段我国发展历程的必然选择。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是我党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体现,也是适应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

(二)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的快速增长证明了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的快速增长证明了:市场经济是实现人类解放、增加个人自由、增加个人财富水平的根本出路;如果这个过程出现停滞或逆运行,整个社会的自由、福利和福祉都会出现倒退,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

二、中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取决我们深入树立市场经济理念

(一)从理论层面来看,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较为有效的配置资源的形式,在提高经济发展效率、调动企业与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人民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实践层面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落后与先进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实质上就是市场经济理念和体制的差距。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求我们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出发,重新界定政府的作用和职能。从对经济行为的"过度干预"转向"适度干预";从对公共服务的"缺少干预"转向"加强干预";干预手段要从计划、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法律手段为主,从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必须从应该由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退出来,从政府不该管或管不好的领域撤出来,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建设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合理分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过程,并让政府和市场同时发挥作用,相互补充,不断改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理论发展

(一)市场经济理论与政府理念的演进历程

1.古典自由主义时期——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十七、十八世纪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高举自由、平等、博爱大旗,在政治上从人的自然权利出发,要求保证人的生命、自由等权利不可侵犯,在经济上以财产权为基石,要求建立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洛克在其《政府论》里旗帜鲜明地提出,“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就必须建立一种确保“个人选择的自由和生产组织的自由”的亚当·斯密式的“自然的自由制度”。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將盛行于西欧的重商主义理论赶下历史舞台,要求废除对工业和贸易的过时限制,全面实行经济自由主义。亚当·斯密针对封建制度对国民财富增长的阻碍影响,着重阐述其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主张通过“看不见的手”(市场)的操纵来追求个人的私利进而促进公共福利;作为政府,不应对私人的经济活动进行任何干涉,其基本功能就在于“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政府作为“法律和秩序”的“守夜人”,不仅在于“维护法律和秩序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首要条件”,还在于培养一个合适的法律框架之内自发产生的“自然秩序”的形成。这种“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的理念之合理性就成为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最好注解,它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在长达百余年的时间里得到了高速发展。

2.凯恩斯主义时期——全面干预经济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1929年~1932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彻底打破了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平衡,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难以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社会就业也难以达到充分的水平。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市场制度使得经济增长呈现波动发展态势,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并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处于崩溃的边缘,这引起了资本主义社会一片恐慌。经济自由体制暴露出致命的缺陷。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开创了“凯恩斯革命”。凯恩斯认为,大萧条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家无力找到充足的投资机会,以抵销因经济增长而诱发的储蓄增长水平。他通过对生产过程的检视,尤其是对储蓄与投资的关系进入了深入分析,指出一旦储蓄超过投资,政府就必须介入。通过借贷等方式将钱花于社会公益事业,以刺激经济增长。针对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他提出必须采取考虑周密的公共政策与财政政策,即通过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生活的做法,确保市场效率和国家目标——促进经济繁荣和就业达到充分水平——的全面实现。

3.新古典综合时期——管得适当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有识之士开始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的做法反思,对建立“福利国家”的理论进行全面清理。以保罗·A·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理论企图调和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为一体。萨缪尔森从理论上、方法上和政策上分别对凯恩斯经济学加以补充和修正,力图对政府与市场的作甩进行重新界定,主张“看不见的手”(市场)与“看得见的手”(政府)二者并举,相应地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出现了众多经济学流派争奇斗艳的局面。它们首先积极肯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有效作用,排除了任何市场以外的力量的介入可能性;其次针对用政府干预经济来弥补市场失灵的做法,会导致政府失灵现象的出现不再持怀疑态度,而将关注重点转到了集中讨论“政府干预的形式、效率而非程度上,而且程度的减弱往往可以帮助提高效率”,尽管政府干预经济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效率和社会平等的国家目标的实现。这既是对市场经济理论和政府理念的演进轨迹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之后所作出的明智选择,也是对计划与市场手段的有机结合的全新探索。

(二)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理论

1.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自由主義学术传统。自由主义学术传统源自于自由主义对国家或其代表政府的认识。一方面,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反对国家权力过大。另一方面,自由主义强调必须有一个国家,而且必须有一个有效的、能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国家。肇始于十八、十九世纪苏格兰经济学家如大卫·休谟、亚当·斯密、亚当·弗格森等人的自由主义学术传统一直贯穿于经济理论与政府理念交互发展的始终,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连续性。尽管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充分肯定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主张政府不应干预私人经济活动,但是他又接着指出,即使在“自然的自由制度”下,为了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政府应当维护法律和秩序,并提供个人和小群体不会提供的服务,也就是保护社会和个人不受任何侵犯,建设并维护某些公共事业及设施。虽然市场的自发作用会导致市场失灵现象的出现。市场无法解决诸如“外部性与公共物品、垄断、分配上的不平等”现象,从而为政府干预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由。

2.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内在发展逻辑。现代西方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交替冲击,已逐渐认识到仅仅单方面依靠市场或政府的作用,无法解决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更由于不同的国家因其政治、文化、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差异,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互有增长,一个取代另一个的程度有所不同,因此,都不约而同地把市场与政府的有机结合作为致力追求的目标。

四、深入树立市场经济理念 改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对策

1.深入树立市场经济理念,要求政府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把由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到由市场主导、政府调控的发展轨道上来。我国目前在资源配置方面,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相当的限制,某种意义上属于“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资源配置方式。这种方式在特定时期对经济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但随着政府权力的不断膨胀,极易滋生腐败,可能导致大的系统性失误。

2.深入树立市场经济理念,要求政府尊重并相信每一个市场主体的自发行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参与平等竞争的机会,尊重他们的选择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性别、不同户籍的劳动者的地位应是平等的,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地区、不同国别的企业也应是平等的,政府的责任是为他们创造平等地参与竞争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3.深入树立市场经济理念,要求政府尽快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各种配套措施。市场经济既可以带来效率,也可以带来失业、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选择了市场经济,就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自发调节的结果,允许失业、允许初次分配领域较大收入差距等问题的存在。承认市场经济的缺陷,不意味着坐视问题的存在而无动于衷,更不意味着要否定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虽然一直伴随着失业、分配不公等问题,但同时也找到了化解矛盾和冲突的办法——建立起一系列保障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各种配套制度。我国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出现的许多矛盾和冲突,很多是因为配套制度不完善带来的,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4.深入树立市场经济理念,要求政府理性地对待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一直伴随着市场经济制度,二战之后,发达国家政府试图通过宏观调控熨平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没有改变周期性波动的总趋势。对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一方面它是问题,是市场经济的疾病,另一方面,波动本身也是对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问题的自我矫正,是市场经济的纠错机制。对于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我们须有足够的耐心和一定的承受能力。在实施反危机的措施时,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这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一个重要论断,也可以说是我们党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下,我们稳定经济增长也好,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也好,化解各种经济纠纷和矛盾也好,关键是我们能否深入树立市场经济理念,改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和法治手段去推进我们的工作。(作者单位为湖南外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