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鸡东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对策的思考

2017-12-29 00:00:00李雪英
今日财富 2017年6期

2016年,鸡东县通过调结构、转方式、强基础、促增收,积极应对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双重挑战,农业工作呈现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态势。

一、鸡东县农业发展现状

2016年,鸡东县播种面积155万亩,粮食产量15亿斤,烤烟产量1.5万担,利税收入6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7元,增长6.4%。取得的成绩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落实种植业结构调整示范区12个,呈现“一稳、一减、三增”态势。其中,水稻稳定在33万亩,玉米调减27万亩,调减率26%。新增大(杂)豆2.66万亩、北药5930亩。目前,北药产业已被农民认可,规模不断扩大,成为鸡东县农村又一新兴产业。

二是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实施“两牛一猪一禽”工程,全县生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42.75万头、6.9万头、12.8万只、343万只。建成规模养殖小区3处、千头羊场2处。

三是绿色有机品牌农业逐步发展。落实种植业“三减”示范区18个,“三减”试验示范基地10万亩。新增绿色、有机标识达到13个。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5家,辐射基地40万亩,带动农户1.26万户。推进落实“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7个,面积4000亩。

四是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全县11个乡镇123个行政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已全部完成,实测土地面积为138万亩。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25个,规范化率达到10%。

二、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种植业结构还需优化。2016年,在全力调整种植结构的情况下,玉米种植面积占比仍高达粮食作物总播面积的60%,优质化、多样化、增值化的经济作物没有形成规模。

二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还需加强。全县中低产田比重较大,农业抗灾能力偏低,农作物产量不稳定,“靠天吃饭问题”依然存在。

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还需提高。产业化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多以原料型农业生产为主,过度转化和精深加工总量小、水平低,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品牌价值。

四是农村改革步伐还需加快。合作组织发育相对缓慢,呈量多无序状态。农民组织化和农业市场化程度较低,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不平衡,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三、鸡东县农业供给侧改革对策建议

做好农业工作,推动农业发展,鸡东县要做到“四个加快推进”,实现“四个新提升”。

1、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在种养发展上实现新提升。一要在种植业调整上持续发力。做到“一减五增”。“一减”是调减玉米,“五增”是增加水稻、高梁谷子等杂粮、大豆、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和饲草种植。二要在养殖业发展上持续发力。大力发展生猪养殖,借力发力,带领养殖户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推动全县猪、牛、羊、禽养殖业。三要在种养结合上持续发力。针对边远、贫困户多、玉米产量多、卖粮难的村屯,引导农户搞猪、牛、羊的养殖,降低养殖成本,消耗玉米库存,从种养结合上获取更多的农业增加值,实现农业结构自我优化。

2、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在现代农业上实现新提升。一要规划绿色农业发展布局。以正邦、故香等粮食企业和中药材合作社为带动,全力打造八楞山水庫、大石河流域绿色水稻等8个产业带。二要推进绿色产业示范区建设。围绕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实施“三减两增一提升”工程,提升绿色品牌农业发展水平。三要完善绿色食品生产管理。按照国家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及要求,突出抓好“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切实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加快推进三产融合,在产业发展上实现新提升。一要有序发展合作社。全县要着力淘汰一批有名无实、不发挥功能的合作社,壮大农村经营主体,推进规模经营,提升经营实力,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二要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切实加强龙头企业建设,重点抓好富民粮油30万吨水稻、杂粮加工。扩大宣传,吸引有实力的客商投资农业加工,实现农业产业升级。三要着力发展农业新兴产业。挖掘农业生态、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哈达镇山河村60栋果蔬采摘园等基地建设,发展观光农业,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建设县级电子商务综合平台,推动农产品网上营销。

4、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在创新驱动上实现新提升。一要谋划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农业局要与上级农委主动对接,完善改革任务,并细化分解落实,保证各项改革任务有序推进。二要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释放农业工作活力。三是推进农业其它改革。全面推进“4858”工程,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服务;农村金融改革,探索建立农产品收入保险制度,大力发展畜牧业保险,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作者单位为中共鸡东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