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及原因探析

2017-12-29 00:00:00包岩
今日财富 2017年6期

2014年初,中央制定了精准扶贫的战略,这个战略是对以往在扶贫领域实施的工作战略的发展与补充,但并非是完全替代。精准扶贫是中国扶贫进行到新阶段后的新举措,符合中国国情。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

根据中办发〔2013〕25号文件,精准扶贫是指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但实际情况是:一些地方对精准扶贫战略没有形成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还有一些扶贫工作者不愿意为提升扶贫效果而承担责任。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精准扶贫的一些核心理念进行一定的阐述,以厘清相关的概念与认识。

(一)精准识别

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就是要解决以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非国家贫困县与集中连片区域贫困人口、贫困村识别不清的问题。而从现实情况看,要识别贫困村相对简单,而要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从整体情况看,我国的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生活与温饱问题,也就是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相对贫困人口仍大量存在,而且相对贫困人口之间的收入差距并不明显,因此要在有限的贫困规模下,识别出最贫困、最需求扶持的人。

(二)精准帮扶

所谓精准帮扶是针对以往一刀切、大而全的帮扶内容、方式而设计的。精准扶贫下的帮扶将会充分考虑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实际致贫原因,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和手段。在帮扶中要确定贫困村的帮扶人和贫困户的帮扶人,在可以动员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范围内集中力量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精准管理

精准管理首先意味着所有贫困户和贫困村的信息都将运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管理,同时通过贫困户关键指标的对比分析与统计,发现导致农户发展能力不足或是贫困状况恶化的关键因素。同时精准管理还意味着对建档立卡农户的扶持将是动态化的,当信息系统监测发现农户已经脱离贫困状态时就可以将该农户调出贫困户范畴,而一些新的农户则可以再次进入。

(四)精准考核

精准考核的建立,将改变以往农村扶贫领域考核的形式化问题,通过量化考核,精准评价不同层级扶贫部门的工作成效,同时在结合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基础上,精准扶贫也将建立与驻村干部未来发展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以此充分调动驻村干部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保持扶贫工作的必要压力。

二、河南省扶贫工作的现实困境

河南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目前河南省扶贫开发工作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脱贫任务重难度大

近年来,河南省农村贫困人口一直排名全国第3位,,根据扶贫开发先易后难的规律,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重,难度大。

(二)财政收入增长趋缓与资金需求增加矛盾突出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政收入增长趋缓。而扶贫开发资金需求量巨大,与目前的投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三)精准扶贫工作难度大

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确保精准脱贫的精准度不够,政策和投入难以瞄准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实现扶贫到户。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与贫困群众自身素质、务工能力有限矛盾凸显。青壮年贫困人口大量外出务工,村庄人口减少,对于精准扶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精准扶贫实践困境的原因阐释

正如第二部分我们看到的那样,精准扶贫作为新时期的一项扶贫政策,其具有美好的初衷和强大的实践效果,但是在实践中仍然会遭遇种种困境。通过这些困境,我们能够反思当期扶贫工作或是贫困群体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一)农民参与遭遇社会流动、信息封閉和自利考虑

在精准识别农户的工作中,现在很多地方农民是要参与建档立卡户识别的,他们通常采用贫富排序法来给各个村民小组的人进行排队,然后依据上级分配的建档立卡户名额的多少来确定最终的名单。真正参与过这类识别工作的农户非常少。农民没能参与这项工作主要有以下原因:多数农户外出打工,在户主外出的情况下,很多家庭就没有人参加该识别活动。二是确实有部分农户并没有接到参与贫困人口识别工作的信息,也就是说精准扶贫的相关信息是被垄断或是封闭了的。而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村庄内精英多数都进城或经商或打工,留守者缺乏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或是能力,这也让他们远离了村庄公共事件。

(二)维稳工作压倒扶贫工作

在现有的地方治理格局中,维稳工作的重要性要重于扶贫工作,维稳工作考核中的一票否决制导致地方干部对农民的上访行为很是忌惮。为了安抚上访者,一些扶贫资源就成为了治理上访事件的“良药”。通过上访争取扶贫资源,在本文调查的村庄中并不稀奇,这样的上访不但扰乱了扶贫资源的正常配置秩序,同时也扭曲了扶贫资源的外在形象。

(三)驻村扶贫干部“身在村庄心在机关”

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成员都是来自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其只是被临时抽调来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按要求驻村扶贫干部的主要任务是做好贫困村与贫困户的帮扶工作外,但现实中他们很难置身于本职工作之外,所以同时处理两个方面的工作,对扶贫干部本身也是一种身体和精力的考验。因为扶贫工作的暂时性,很多驻村扶贫干部仍是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原来的工作职能下,驻村扶贫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被冷落了,这也就出了驻村扶贫干部“身在村庄心在机关”的现象。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驻村干部才刚开始驻村扶贫工作,不过一两年的时间也很快就会过去,如果不能合理利用时间,驻村扶贫干部也很难帮助农村脱贫发展。此外,驻村扶贫干部的考核、激励等制度还都比较模糊,这也不利于驻村干部积极性的发挥。(作者单位为河南省中共驻马店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