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审计公告向资本市场传递的信息
审计公告对资本市场有负面影响,那么我们以信号传递理论展开讨论政府审计公告向资本市场到底传递了怎样的信息。首先,我们有必要回顾信号传递理论。
(一)信号传递理论
信息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内部分为信号传递理论和系统信息论两大派。信号传递理论主要是讨论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假定在市场上卖者对自己的产品拥有比买者更多的信息,买者对某一产品不了解,只能按照市场印象对所有产品赋予同样的价格。高质量产品的卖者只能按照较低的价格出售产品,从而产生一种机会损失,而生产低于平均质量产品的生产者则会获得一种机会盈利,生产优质产品的卖者将会脱离市场的动机,这就是逆向选择。
西方财务学家的研究表明,在信息不对称下,公司向外界传递公司内部信息的常见信号有三种:(1)利润宣告;(2)股利宣告;(3)融资宣告。与利润的会计处理可操纵性相比,股利宣告是一种比较可信的信号模式。管理当局可以将股利政策作为向市场传递其对公司未来收益预期的一种隐性手段。传递利好信息的股利减少会导致正的市场反应,而传递利空信息的股利增加会导致负的市场反应。与股利政策不同的是政府审计公告是间接地传递信息,是审计署把权威性的审计结果传递给市场,降低信息不对称。
(二)政府审计公告向资本市场传递的信息
从政府审计公告来看,审计署对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审查以“以点带面、抓重点”为原则,抽查大型国有银行为主;在保护国有资产方面主要审查国资委管理的中央集团公司;在审查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方面,以抽查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的形式开展。
1.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经营状况。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对于国有企业的政府审计必然会影响到资本市场。对于这类企业的政府审计主要集中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内部管理、经营业务管理、投资管理风险控制、资产处置与转让、重大决策、建设项目、关联交易等方面。和一般上市公司一样出现问题最多的是在会计核算方面,另外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在投资分析不足导致的投资失败、国有资产处置或转让不合规、重大决策缺少风险控制、招标采购不合规等问题的发生明显高于其他上市公司。对于披露的这些问题都将影响到公众对国有企业的认识与评价。一是当审计公告显示该企业经营中出现上述问题时,公众刚刚获知此类消息时,公众对企业预期会改变,这种变化反映到资本市场表现为股价下跌。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反映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财务信息。如果公告显示控股股东出现重大违规行为或控股企业高管出现违法行为并被处罚或者控股企业经营状况不良,而之前投资者并未获知这类信息时,公告就会影响投资者对控股企业的反向判断进而向资本市场传递出“坏消息”,控股企业股价就会下跌,同时该上市公司的股价也会受负面影响。
通常“好消息”企业会乐于披露,不用等到政府公告时就会主动公布,所以公告中的“坏消息”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更大。
2.企业接受社会审计质量情况。从第三类政府审计对象来看,如果一家企業被审计署审计,审计结果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该企业时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那么接受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其他所有企业的财务报告可能就会被公众怀疑,政府审计公告向资本市场传递出调整预期的信息,从而引起股价变动。如上所述,发现执业质量问题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的其他企业的股价下跌的可能更大。
二、影响资本市场对政府审计公告作出反应的因素分析
(一)政府审计公告的可信性与关注度
就中国股市而言,政府对于股市一直以来都采取了积极介入和干预的政策。
首先,因为政府审计的重点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含有预计的政府工作重点等政策性的信息,所以在未来市场上就很可能显示对企业预期的调整,即股价上升或下跌。
其次,审计体制决定审计的独立性,对公开审计结果有重大的影响。中国审计公告披露发出的信号说明中国审计机关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国家审计要对权力实施监督和制约必须得到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在中国国有市场中有大量的国有资产存在,这部分资产又是审计署审查对象,所以在国内相对于社会审计,政府审计就有了较高的独立性,其出429f5e0e18acaa01d420d5203d5e9809e45f5cf1bbade731a6c9af88cb9b4e86具的政府审计报告也更多地为投资者所参考。
再次,由于审计公告暴露了政府不依法行政的问题、特别是更多揭露了权力部门的问题,实质上是履行了公众民主监督的权力,形成了对其他部门的压力,推动问责制民主进程和政府会计改革的进程。先前审计署审计公告掀起了一场“审计风暴”大大增强了政府审计的权威性,通过审计公告,公众收到了民主法制进程的信号,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尊重,政府审计公告的可信性与受关注度同时提升。
(二)投资者对直接信息比较敏感
中国资本市场为弱式有效市场,如果弱式有效市场假说成立,则股票价格的技术分析失去作用,基本面分析还可能帮助投资者获得超额利润。直接针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公告、社会审计质量检查的审计公告和随后的专家解读这类不太需要深度分析的信息,我国投资者比较敏感。假定审计署的审计公告里面包含某些市场无法得到的信息,那么投资者从这类政府审计公告中可以直接获取的信息就调整了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在股票价格技术分析不能发挥作用的时候,获知这种直接性的信息的中国投资者要更能对中国资本市场产生影响。
(三)审计公告本身披露信息多少
股利信号的作用与公司披露事项的多少及一致性相关。如果公司披露的信息足以揭示公司的经营状况,而且所披露的各类信息对公司经营状况的揭示具有高度一致性,那么股利增加信号所起的确定性作用对市场的影响就不强,因为所传递信息中非预期信息太少。但如果公司披露的信息较少或所披露信息之间一致性不强,那么股利信号所传递的信息价值就较高,它有利于消除投资者判断上的不确定性,所以更能引起市场的反应。另外,在股票价格形成机制中,价格既是投资者股票买卖决策所促成的结果,同时随后的投资者又会将它作为一种信息融入到自己的决策过程中并形成新的股票价格。股利信号和股票价格是资本市场变得的反映。政府审计公告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呢?一方面,我们已经解释了我国政府审计公告的权威性、可信度比较高,也就是审计公告披露的信息从侧面可以说明公司披露事项的真实性,即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政府审计公告本身披露的信息含量也影响到投资者获取信息的多少,在审计公告中不对称的信息越少发生,投资者获取的信息较之前就越多越全面越准确,对资本市场投资行为就越理性,与之前预期对比就越明显,改变预期的可能性就越大,资本市场作出的反应就越明显。
(四)审计结果公告本身施加压力
政府审计公告揭露企业里存在的问题或可能揭露其问题,比如会计核算中虚列项目、未缴纳税款、多记收入利润、多列开支、费用;业务管理方面金融机构贷款担保不合规;资产处置、转让方面随意处置国有资产或低价转让资产;在职工薪酬福利管理方面违规发放薪酬等。这些问题一旦公之于众,势必给企业带来经济和声誉损失。企业为了维护或挽回经济和声誉,出于已经披露出的问题的压力或者避免被披露问题的压力,会比较认真地对待整改,促使上市公司及其母公司的财务核算更规范、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更完善。
作为会计师事务所也会为了维护声誉和保持客户、避免被处罚而提高执业质量,客观上监督了社会审计质量。
从这两个意义上来讲,审计公告成为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改进政府审计信息披露质量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审计公告制度
政府审计结果公告作为政府审计信息披露制度的一个主要内容对资本市场影响之大,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政府审计公告制度的建设。
1.推进政府审计结果公告的外部环境建设。首先,着力营造审计结果公告的良好法制环境,强化政府审计机关审计信息披露责任,使审计结果公告真正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体系,取得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其次,大力宣传审计结果公告,为政府审计公告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推进府审计结果公告的外部环境建设,从根本上提高政府审计信息质量,就必须加速政府职能改革,提高财政预算透明度。
2.规范政府审计结果公告的要素建设。进一步加强审计公告的要素建设必须做到:第一,逐步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把对审计发现的问题的整改结果作为审计公告的重要内容,从而建立起与利益相关者进一步解释的平台;第二,加强审计结果的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拓宽审计信息利用渠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提高政府审计公告信息的时效性。明确审计公告的期限,提高审计信息的时效性,对于提高政府审计信息质量意义重大,审计时效性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不容小觑。为了提高政府审计信息的时效性,在制定审计公告准则时必须明确审计报告提交时间及审计公告的期限。
4.注意审计公告信息的清晰性。部分审计公告中特别是在延伸审计涉及的问题企业的审计公告中,往往以模糊的称呼代之,这种不明确的信息很可能向资本市场传递误导性信息,给其他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起到相反作用。
(二)健全政府审计信息披露规范
1.健全政府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我国在审计质量控制的规定上还欠全面,为此应该修订补充细化质量控制準则中的具体条款;借鉴国际审计准则和美国审计准则有关质量控制的规定,从更宽更广的视角制定专门的质量控制准则,并且规定政府审计组织在质量控制体系中的制度和程序要求。
2.制定绩效审计准则,规范绩效审计行为。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和其他鉴证业务有很多区别,绩效审计不一定要求像财务审计那样要运用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概念。中国现行的审计准则体系中没有专门制定绩效审计业务的准则,为了满足绩效审计的要求,必须制定专门的绩效审计相关准则。(作者单位为山东省菏泽信息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