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及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为农村金融发提供了新形式。电子商务的推广开辟了新的农业销售渠道,缓解了地利劣势、扩展了市场规模、给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而保险机制的推广也为精准扶贫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对河北省保定市金融扶贫的研究。文章开头简述了金融扶贫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其次介绍了保定市金融扶贫现状,接着分析了主要金融扶贫模式—“阜平模式”及特色,最后提出了建设河北省金融扶贫的对策及建议。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初步建立,多层次、较完善的金融体系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行性,但从总体上看农村金融特别是贫困地区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有待提高的部分。尽管通过金融服务的水平的提升和扩大金融服务覆盖范围,可以有效的解决贫富差距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但是金融排斥则限制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不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增强低收入群体获取金融服务的能力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当务之急。
从农村金融排斥角度来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在研究范围上,现有文献主要从国家或单个区域内部对农村金融排斥问题进行研究,忽视了东西部地区内部间的差异,而我们认为还要进一步对地区差异进行研究,结合微观数据和具体地区的发展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基于上述论文及研究的不足,本文从金融排斥视角出发,紧跟我国农村进行新型金融试点的浪潮,结合保定市贫困地区的特点,对保定市贫困地区的金融排斥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保定市农村的金融组织形式,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与工具,为保定市金融扶贫模式的发展提供思路与建议。
二、保定市金融扶貧现状
金融扶贫主要是为贫困群众提供其满足自身发展所需资金,进而提高其区域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目前,保定市金融扶贫主要依靠国家财政的支持,贫困地区农业发展能力欠缺,农业信贷资金较少,金融体系相对不完善。现阶段,保定市正在积极构建多层级、功能互补的金融体系,涉农贷款持续增长。2015年以来保定市银监局针对“金融扶贫富民贷款”开展试点工程,初步取得成效。为满足保定贫困市地区资金需求,新增贷款25.16亿,涉及3.1户。2016年,建立金融扶贫组织管理体系和融资运作体系,完善贫困地区的投融资、担保信用市场。利用政策支持地方特色产业、机构的发展,如特色产业发展、光伏扶贫等产业,这些扶贫项目的开展、推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金融发展。2016年12月,保定市扶贫办在总结示范区工作基础上,召开了政策性金融扶贫座谈会,希望创新扶贫示范区,寻找金融扶贫新思路、新道路,并部署了下一步保定市金融扶贫示范区的工作。
本文从2013年河北省各县市经济及排名中截取出保定市国家级贫困县的数据绘制出图一,其排名从左至右一次是121、116、126、131,基本处于河北省发展较落后地区,除上述四个国家级贫困县外,保定市涞水县、易县、抚平县等经济发展级排名也相对靠后,如何提高贫困地区GDP增速、发展贫困地区经济是保定市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
尽管保定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进行金融扶贫工作的推进,但仍存在以下难点第一,保定市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和销售渠道单一,农村生产成本较高,科技推广低,农业竞争力较小,不易有资金的积累;第二,保定市贫困地区受教育程度低,市场意识较弱,对于每年剩余资金的利用不够充分,多以储蓄为主。受传统“自给自足”思想观念上较深,农户的农业贷款较少,产业的规模没有进一步扩大和升级;第三,保定市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脆弱,金融体系建设较缓使得金融机构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减弱。
三、保定市金融扶贫主要模式分析
保定市扶贫模式主要是继续推广阜平模式,这里的广阜平模式本文有两点理解:一是“互联网+金融扶贫”,是在当地针对其特色农产品销售和阿里巴巴电商网站对接,促进当地积极开展农副特种养殖。二是“保险+贷款”金融扶贫模式,阜平当地肉牛、肉羊、核桃、大枣是其特色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常影响农民收入,针对此现象推出了成本价格保险,为期成本损失提供保障。接着是贷款政策,鼓励银行按1:5发放贷款,设立1.5亿担保基金,为促进当地农产业发展。推出了“三户联保”政策,每户可以获得5-10万元贷款。阜平县共发放扶贫贷款1.84亿元,,覆盖贫困户3185户,占整个县市的65%。此模式推广后,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截至2015年末,有13个乡镇、209个行政村获得金融网络的服务,在扶贫贷款支持下,未来将在天生桥镇施工建设1500亩示范园,用于种植食用菌,预计增收4万元,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从我们搜集的5000户阜平当地农户生产经营数据绘制图2,可以看出食用菌养殖占33%,其他养殖业占55%,也开展了其他经营,农业多元化的推进更加有利于当地产业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阜平模式抓住了互联+的时代潮流,积极推动贫困地区网络建设,通过电子商务来扩大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并且突出当地农业产业优势,开辟农业新渠—销售特色农产品,实现了农民增收。将保险机制引入贫困地区金融市场,可以为农民的基础收入提供保障,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补偿功能,如果农民因天灾而歉收,可以得到保险公司的保险金来弥补自身损失,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对土地的信心,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积极性;又可以降低金融扶贫中的信贷风险,发挥保险融资增新功能,完善金融服务,使资金流入贫困地区的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通过政策性金融服务,完善当地产业链、服务链,使市场与政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在经济中的导向作用。
四、关于保定市金融扶贫政策建议
(一)推广“草根银行”扎根于农村社区
结合保定市贫困县金融排斥情况,“草根银行”更适宜本地区发展。“草根银行”扎根于城市、村镇的金融服务机构,是经银监会批准多以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合作社等形式成立。这些机构往往定位于为穷人银行,即为小客户提供小额金融服务机构,它往往与有关部门联动运作,既有从足资金来源,也能针对具体个人进行贷款发放、收回,降低风险,也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农村高利贷等地下金融发展,进而促进当地金融改革。
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社区基金等机构在在农村的设立适应了农村金融体系。建议明确扶贫对象,清楚的了解贫困农户的生计资本状况,增强贫困农户的金融需求弹性,金融机构适当为贫困户建立档案进行精准扶贫,建设适合贫困地区金融扶贫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二)建立基层网点,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为加大金融支持创造条件
建议金融机构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以及贫困地区对金融需求的变化调整金融网点的布局,需要国有控股银行等金融机构网点向基层延伸,也可以根据需求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这样一来可以形成多方位,多层次,适当竞争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
基层网点能直接与当地进行对接,是最直接的方式。加强当地基层网点建设,完善配套措施,为贫困县提供金融支持,提高为当地金融服务能力,进而提高金融扶贫的精准度。
(三)完善金融扶貧体系以及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
农村金融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健全的服务提供,贫困地区建设更加需要政府、资金、金融服务的大力支持。
为使金融业谋求更大发展,支持农村经济长期发展状况,改善农村金融经济生态环境,需要我们为金融扶贫建设提供精准的资金和服务支持,在此基础上,谋求贫困地区农业、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通过推广创新产品以及小额信贷,从根本上满足生产资金的需求,改进造血式扶贫模式,构建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扶贫体系,弥补市场资源配置的不足,增强农村贷款制度以及农村贷款额度。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架设金融服务网络并且推广,实现投融资平台的运营。将保险概念在农村进行推广,摆脱农民等对保险的固有偏见,政府组织积极推广农业保险等险种,保障农民收入,切实发展保定市金融生态建设。
(四)完善金融机构效绩评级体系
目前对贫困地区的金融状况以及金融机构效绩缺少合理的评价指标,建议引入绩效评价,通过一定评价方法、标准,对职能部门的绩效目标进行综合评价,合理安排预算。对金融扶贫机构的绩效评价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进行评价,包括财务指标,客户指标,内部运作指标以及学习与创新能力。
财务指标可以包括流动性指标以及盈利指标等各项财务性指标,用于金融扶贫机构掌握自身的发展和战略的部署,在金融扶贫中更要注重的是贫困地区金融客户的需求反馈以及对经营提供的建设性的意见。可以参照车舒(2011)对南诏扶贫社的绩效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通过此绩效评价指标,能更好的为保定市金融扶贫机构绩效进行合理的评估,提高政府及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为保定市金融扶贫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同时,各县在开展金融扶贫工作时,要创新思路和方法,以人民名义办实事,对于反映的问题及时处理,完善监督体系,做好金融扶贫工作。(作者单位为河北金融学院金融系)
作者简介:周嘉慧 (1996-),女,2014 级,金融学专业。
马晓叶 (1996-),女,2014 级,金融学专业。
指导老师:刘倩,冯雪
项目来源:2016 年度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项目编号:DXSKYY2016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