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结构性范式及形成逻辑

2017-12-29 00:00:00李瑞楠
今日财富 2017年9期

中国特色宏观调控本身的特色是,政策工具多样,涵盖领域广泛、宏观调控频繁、调控力度适度等;特色宏观调控,在当下经济转型背景下还具有一定的实践、过渡、综合和创新性等,这个独树一帜的宏观调控,可以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引言

在整个宏观调控中的结构性概念上的体现称谓结构性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与其他方面的战略关系、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体系和宏观调控手段和政策设计中。根据其具体的操作情况来看,其主要包括宏观调控,通过转变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市场经济机制构成的关系。调控目标与调控手段则是通过结构紧密的货币政策、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扩展的就业政策等措施进行实施。

一、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结构性范式

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所构成紧密相连的关系,宏观调控要注意政策效应,长期战略和发展机制的紧密衔接。宏观调控对总量的调控方法要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同时与完善和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起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突出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要求,进一步协调速度、效益和质量;投资、消费和出口,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在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上提出“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观调控目标。要强调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注重目标体系的协调性,重点是要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和严控物价上涨过快。

通货膨胀--中国特色宏观调控伴随着改革开放进行中的一个最敏感指标。流通中货币数量过多导致了物价上涨,多年来改革开放出现的多次通货膨胀,引发了经济运行中的诸多问题,也由此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

20世纪80年代初,消费物价上升到7.5个百分比,中央政府及时采取“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使物价指数迅速回落。80年代中后再次形成通货膨胀,中央政府及时在通胀环境下出手治理,并通过价格改革的“闯关”,引发抢购和挤兑,不得以停止价格改革,反通胀转而治理通胀,物价上涨,在经济增长滑坡后及时制止住了。 1994年,随着投资和信贷急速扩大,物价涨幅超过历史最高点,中央政府第一次推出汇率、财政、金融、改革,立见成效。

二、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形成逻辑

从2000年开始,CPI多数月份并未达到较高水平,商品房平均价格则在近几年与日递增。除常规的货币、财政手段外,限制购房、利率上下限、土地增量控制、投资管制、冻结物价、暂缓审批项目、查处大案等多样化的宏观调控手段一起登上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舞台,也慢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调模式。多元化调控维系着宏观大体的稳定,经济运行短期调节与长期机制频繁交涉互动是宏观调控模式的关键环节,政府领导决定让中国经济升级化,深化改革、打造长短结合、多种手段、多管齐下。

从经济转型、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来看,转型前期,我国经济的运行,是传统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过渡时期,通过研讨称为“双轨制”或“体制外”现象。一方面,计划体制主导着经济运行,但开始逐渐走向衰落;另一方面,逐渐增强的市场体制,尚未得到确立,其中基本特征表现为计划与市场的双向而行。而1998年广泛性政策相对应的体制基础,存在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上;一方面,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是市场的,逐步行成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本框架相融合,主导的市场机制与市场失灵、市场缺陷都共同存在于当下经济运行之中;但另一方面,由于經济转型还未完成,传统体制下遗留的各种问题又牵制着市场机制运行中的效率。由于起主导作用的市场体制还相对比较脆弱,市场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主要还是市场失灵、市场缺陷等的原因,但是传统体制的一些微观基础作用还在发挥着,还在继续影响着市场机制的运行效率。因此,受传统体制基础的影响,积极性政策的扩张效应作用于经济运行,带动投资和消费、从而启动经济,恢复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的效果自然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在市场化进行当中,体制上的相应变革主导政策效应的超长发挥,因为体制的不完善性,不仅会使任何一个政策在进行中产生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而且有可能进一步放大的负效应要远远大于正效应。而十几年以来的市场体制基础仍然还不完善;市场体制的基础不稳固,市场体制本身的不完善,经济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些都在深刻影响着市场功能的发挥和市场机制的效率。特别是导致局部的经济过热。其中的原因是:缺失产权约束机制与地方政府的急功近利。在这样的体制基础下,政府推出的一系列调控政策,没有从根本上有效的管制部分地区和行业的投资冲动与利益驱动,以至于进行了多次调控,甚至不得不动用了“杀手锏”----行政手段。因此,目前我国的这种由市场体制主导基础,有着市场体制特点的一般性,也有完善体制阶段的特殊性。这种体制特点直接影响着经济政策和特色宏观调控政策作用的发挥,并直接决定着政策的效果。

三、结语

成熟的特色宏观调控模式是不可能轻而易举就成功的,为了打开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全新局面,我党召开十八大,新一届领导层实施推进改革、调整结构、稳定宏观,降低风险的综合策略。这一轮宏观调控是从现实、逻辑、历史等综合角度来剖析的,对坚定决心、保持定力继续实施正确策略的主导作用,未来,我国必将转型成为开放的经济大国。(作者单位为河南省中共驻马店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