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地质特征
新密煤田属华北平原分区豫西地层分区之嵩箕小区。整个煤田属半掩盖型,南、西部露头较好,区域地层自老而新依次有太古宇登封群,古元古界嵩山群,中元古界五佛山群,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新近系、第四系等。其中二叠系山西组为本区含煤地层。煤层主要位于山西组中部,煤层的厚度在1.31~8.00m,中间偶夹泥岩或炭质泥岩。煤层人工伽玛曲线一般峰值较高。厚层呈箱状,薄层呈笔状,有夹矸者呈多峰笔状,视电阻率曲线峰值亦较高。
二、煤的工业特征
(一)煤工业分析。山西组煤层样品整体呈煤样灰分为7.82~13.91%,平均11.21%,为低灰煤(评价依据GB/T 15224—2010)。经1.40密度液洗选,浮煤灰分(Ad)4.01~5.91%,平均5.01%,降灰率为55.3%。浮煤回收率30.3~54.3%,平均45.38%,浮煤回收率中等。浮煤的挥发分产率14.51~15.68%,平均15.16%,属低挥发份煤(评价依据MT/T 849—2000)。
(二)元素分析。山西组煤层样品浮煤碳元素(Cdaf)含量为89.25~91.13%,平均为90.44%。氢元素(Hdaf)含量为3.94~4.82%,平均为4.38%。氮元素(Ndaf)含量为1.41~1.70%,平均为1.52%。
(三)有害元素。山西組煤层样品原煤全硫(St,d)含量0.28~0.32%,平均0.30%;浮煤全硫(St,d)含量0.31~0.33%,平均0.32%。据煤炭资源评价硫分分级标准,属特低硫煤;硫分以有机硫为主,次为硫化物硫。原煤磷(Pd)含量0~0.0101%,平均0.003%,为特低磷煤(据GB/T 20475.1—2006)。原煤氯含量0.009~0.027%,平均0.023%,属特低氯煤(据GB/T 20475.2—2006);原煤砷含量0×10-6~1×10-6,平均1×10-6,属一级含砷煤(据MT/T803—1999);原煤氟含量61×10-6~67×10-6,平均64×10-6。上述有害元素含量均较低,对煤的综合利用影响较小。
(四)发热量。山西组煤层样品原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30.86~33.48MJ/kg,平均32.05MJ/kg;干燥基低位发热量(Qnet. d)30.11~32.67 MJ/kg ,平均31.40MJ/kg,属特高发热量煤(GB/T15224.3-2010)。毫米级热稳定性值为45.1~73.6,平均60.9%,据煤的热稳定性分级标准(MT/T 560-2008)划分,应属低-中高热稳定性煤。不宜做气化用煤。
(五)煤的可磨性和粘度。研究区内对5个钻孔的山西组煤层样品采用哈特葛罗法测得可磨性指数(HGI)为85~136,平均105。可磨性极好,属极易磨煤(评价依据MT/T852—2000煤的哈氏可磨性指数分级)。当要求煤灰粘度小于25泊时,温度要求1334~1689℃,温度变化范围巨大,总体看来,不适宜液体排渣。
(六)煤类。山西组煤层样品浮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含量13.97~16.38%,平均15.04%;粘结指数(GRI)2个测点为0~16,胶质层最大厚度0~24;干燥无灰基氢含量为3.94~4.82%,平均为4.38%;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 max)为1.792~2.035%,平均1.940%。根据《煤炭质量分级(GB/T15224-2010)》认为该煤层属中高变质贫煤或贫瘦煤(PM/11或PS/12)。
(七)工业用途评价及资源量。山西组煤应属低灰分、低挥发分、特低硫、特低磷、特高发热量。经1.40密度液洗选后,灰分为5.01%,回收率为45.38%,高热稳定性,二氧化碳的反应性弱之煤层,其工业利用方向可考虑做炼焦配煤,也可以做动力及民用煤。研究区山西组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构造类型,山西组煤层为全区可采煤层,煤层厚度为0.86~30.04m,平均6.27m。煤层厚度稳定程度为较稳定类型。根据《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5-2002),以1000m基本线距和小于1000m孔距及其相应控制程度圈定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以2000m的线距、小于2000m孔距及相应控制程度圈定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在(332)资源量分布区的断层两侧(或一侧)划出50m的范围作为推断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三、结论及建议
新密油田二叠系山西组煤总体上属于低灰分、低挥发分、特低硫、特低磷、特高发热量。工业利用方向可考虑做炼焦配煤,也可以做动力及民用煤。本次工作所采瓦斯样品瓦斯含量较小,据邻区大磨岭煤矿、王行庄煤矿、赵家寨煤矿均为瓦斯突出矿井,在未来勘探工作和矿山开发时还应加强瓦斯研究工作。(作者单位为1.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勘查院 ;2.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5地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