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主要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组织目标,其非营利性决定了财务管理的重点是财务资源的依法取得和使用,而不是净利润或每股收益。它与企业财务管理存在一定区别,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此,事业单位的风险控制也主要集中在如何在取得和使用财务资源的过程中消除各种不确定性因素。
一、风险的具体表现
(一)事业单位一般都有预算拨款,但是往往预算项目使用结构混乱。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不断更新与完善,财务人员受自身素质和培训条件的限制或者单位整体情况复杂的影响,在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核算水平等方面落后于制度更新的步伐,甚至停留在原制度继续核算。当财务人员在运用最新的会计政策、采用最新的会计处理方法时就容易出现偏差,或者无法和以前年度数据对接从而引起会计核算质量的下降,进而形成财务管理失误。
(二)经费不足与损耗浪费并存,预算控制缺乏刚性,从而给财政资金运作带来了潜在预算失控的风险。在申报预算时不管是公用经费还是项目经费总是认为申请到财政资金就可以,对资产的可用性分析不透彻,这既加大了财政资金风险,也使本单位再次申请资金风险加大,带来财务风险。
(三)预决算是对整个单位的整体情况的反映,但各单位对预决算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导致除财务部门外其他部门配合的积极性不够,认为填几个数把表填完就行了,应付性的思想较重,也为以后稽核留下隐患。
(四)事业单位作为财政拨款单位,财务是消耗性的纯支出型财务。财务管理多以收付实现制为主,难以监管隐藏的支出等风险。对于应支出而未支出的欠款无法反映,弱化了财务预警的作用。
(五)事业单位一般系统庞大,投资的下属公司较多,事业单位自有一套财务制度,下属公司按企业财务制度,有的下属公司又按小企业财务制度,适用的制度复杂不能以一种方法思路核算和监管。并且下属公司与事业单位有时是跨行业的,不易精准掌握财务信息和财税OiTS82tQ7YzSptjcrhC7awFVGjkW01D4nzNDp5f1IUE=政策,也加大了单位的风险敏感性,同时也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二、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
(一)从主观上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事业单位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有财政经费支撑,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财务人员都认为只要钱安全就可以了,其风险管理意识极其薄弱。
(二)从整体环境看事业单位财务相关制度落后于企业财务制度,比如《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年成文,2009年逐步实施。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2年成文,2014年才实施。另外预算制度也不完善,目前只有《预算法》对财务支出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其他适应新体制的相应制度尚未建立,造成财务支出有章难循、无章可依、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
(三)单位内部没有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和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造成预算决算报表挤数情况较多。对风险的预防、应急、报告、问责等一系列环节缺乏详细可行的规定。有些单位虽然有相关制度,但没有严格按制度执行且操作性不强,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四)国资委成立后,没有及时明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归属及管理方式,很多单位很长一段时间按照各自方式管理经营其资产,这部分资产没有被真正监管起来。也因为这样导致事业单位资产存在利用效率低、浪费与流失严重的状况。
三、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性水平,及时准确的将新政策新规定应用于财务核算中,使财务账表反映单位的实际情况,并与监管部門的报表口径一致。强化财务人员风险意识,加强其对风险的识别、判断和应对能力,及时准确的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细化落实风险决策措施。
(二)建立全面内部控制制度,细化财务管理环节,实行全员参与,对每一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指标化,通过财务指标的变化,对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进行预测,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对分析和测试的财务风险,采取科学方法防范和化解风险,并对财务管理的效果作出客观评价。另外建立风险应急机制,一旦无法控制的风险发生时,可以按照紧急预案,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同时建立风险应急基金,预留充足的风险资金,来防御和化解风险危机。
(三)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规范使用财政预算。预算应涵盖所有经济项目,不能只反映年度收入和支出,例如对银行贷款、对外投资等经济行为,普遍未形成明确的预算管理机制,因此,管理层无法通过预算管理渠道,全面了解和掌握实际经济情况,对其财务风险的发生不能有效地预测、防范和控制。资产只有原值的做法显然不利于管理,应借鉴企业财务管理思路,加大对资产的管控力度,使资产能够反映其净值甚至公允价值,这样也有利于对国有资产的真实情况予以把控。
(四)加强内部监审力度,对财务管理活动过程的经常性检查,形成点面结合,适时动态的监督新形式。加强在资产监督、收支监督、岗位监督等方面制度措施的配套建设,并着力于实际落实情况的跟进。
(五)强化应收账款管理措施。应收账款是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有必要降低它的成本。从现金流量的角度讲应收账款并未使企业的资金增加,反而还需使用流动资金垫付税款支出,加速现金流出。可以通过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和建立销售责任制,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等方面加强管理。(作者单位为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