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此后,“精准扶贫”成为近年来曝光率较高的词语,人们对于“精准扶贫”的了解也逐渐从电视、网络走进了日常生活。“第一书记”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极其重要,本文结合宁夏固原地区实际情况,就如何发挥“第一书记”在精准扶贫中的助推作用进行了阐述。
一、精准掌握相关政策
“第一书记”多为各级机关的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也有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和以往因年龄原因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尚未退休的干部中选派到村(一般为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担任党组织负责人的党员。历经不同的岗位角色转变,投身新的工作,就必须要能够干一行钻一行,干一行专一行。一方面,必须要能够精准掌握扶贫工作相关政策,例如财政补贴、农业补贴、助农贷款、农业保险等等。另一方面,还必须要能够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对自己所管辖区域内的村镇产业情况做到了如指掌,能够切实制定适宜的扶贫规划。
二、具备相应经济知识
扶贫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知识。既然是扶贫,“第一书记”就不能带有“等、靠、要”的思想,就必须要能够结合扶贫相关政策,按照当前的农业发展规律与经济发展规律展开工作。要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切实能够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不仅要能够按照当前政府的要求,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进行精准分析,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制定出适宜的精准扶贫项目,并将有限的精准扶贫资金合理利用,力争资金效益最大化,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扶贫工作目标。
三、掌握农村发展要领
为了有效转变脱贫观念,坚定脱贫信心,要能够切实根据农村发展要领制定扶贫政策宣传方案,深入基层进行政策宣讲;举办培训班,促使乡村干部全面熟悉掌握扶贫政策,更好地向贫困户宣传扶贫政策,让贫困户人人知晓政策、人人参与脱贫攻坚。要避免“千村一面”的弊端,切实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要求,创新实施贫困群众参与度高的产业扶贫模式,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做到“户户有脱贫项目,家家有致富产业”。“第一书记”必须要沉下身子干工作,接地气的抓扶贫,才能取得实效。
四、准确分析当地特色
扶贫要精准,就不能脱离实际。按照宁夏自治区2017年两会报告中的相关要求,“第一书记”必须要将“全域旅游”与“特色之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要积极开发固原地区的“避暑”旅游项目,以及“马铃薯之乡”的特色产业。围绕主要目标,拓展特定县、乡的的特色产业。例如,开展农业合作社,借鉴银川市扶贫移民工作的亮点,开展畜牧养殖业合作社,拓展农业收入来源。又如,可以借鉴“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酒庄发展经验,打造六盘山沿线特色农家乐产业,准确利用地方区域特色优势,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再如,借鉴永宁县“闽宁扶贫产业园”发展项目,借助固原特色引进投资开发企业,拓展区域经济增长点。
五、具备长远发展眼光
精准扶贫,不能将新村庄建设等同于新农村建设,必须要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精准扶贫的首要任务。“第一书记”必须要深刻理解扶贫的真正含义,要切实明白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只有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要想拔除贫根,必须要具备长远发展的眼光,要用科学的態度营造起扶贫扶志扶智的制度环境。农业种植扶贫工作,要结合地区特色开展农作物种植培训工作,从选种、培育、种植、养护、收获、销售全程开展针对服务;畜牧养殖扶贫,要深化合作社加农户的养殖模式,提高农户的风险应对能力,逐步提高畜牧产业产品的品牌价值与经济价值。
六、有效联通相关部门
“第一书记”扶贫工作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其背后的企业或者组织是其坚实的后盾。一方面,“第一书记”要将原单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切实能够有效利用原单位的经济支持,充分利用个人角色优势积极“化缘”,尽可能多的争取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还需要与上级的农牧局、财政局、扶贫办、文化局及相关银行,开展产业对接扶贫工作,争取将科技、文化、政策送到农村一线,让扶贫工作能够根植一线,深入人心。此外,要积极联系其他周边扶贫产业示范村进行学习交流,就近学习周边可比性的农村发展的宝贵经验,带领农村相关干部、农民,走出去观摩学习,切实引发深度思考,然后根据本村特色制定相应的扶贫项目。
七、结语
扶贫工作要想落到实处,“第一书记”必须要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充分发挥助推作用,要能够精准掌握相关政策、具备相应经济知识、掌握农村发展要领、准确分析当地特色、具备长远发展眼光、有效联通相关部门,力争提高扶贫资金的利用价值,切实选择适应当地实际的扶贫开发战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提高扶贫工作的成效。
作者简介:张耀龙(1971-11-),男,县级党校教师,主要从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单位为中国共产党隆德县委员会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