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7-12-29 00:00:00左国昌
今日财富 2017年33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关注乡村经济发展,让农业更加强大,农村更加美丽,农民更加富裕。本文就十九大报告中的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简要分析。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把科学技术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中,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中央和地方地府的重视。因为没有乡村经济发展,没有农民的安居乐业,国家经济发展就不牢固,不全面。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念。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为新时期乡村经济的发展描绘出了宏伟蓝图。

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不断完善“以城带乡”机制,就是利用以城市为据点,向周边乡镇辐射,利用城市资源,带动周边农村经济发展。要抓住农民迫切增收,想要向第二、第三产业迈步的心理,与原先的农村产业结构有机结合,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再根据本地的市场需求和资源特色,把握好发展方向,建设有地区特色的小城镇。对于一些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乡村而言,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的产品全程配套服务体系,利用信息技术把产前、产中、产后等流程完美结合,打造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产业化的完整服务平台,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让广大农民群众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十九大报告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稳定的土地政策是推动“三农”工作开展的重要举措,延长土地承包期限也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可以制定有效措施引导农民继续在土地上“做文章”,比如,把粮食作物的面积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加经济作物的比重,积极培育良种,发展立体种养殖等优势和特色产业,不断的强化跟科研部门之间的对接与合作,发展一些农业龙头项目,成为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化的保障。

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站在生产经营者的角度来说,跟国外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相比,中国农业的经营特点是分散、规模小,生产与销售之间的联系不紧密,甚至出现产销脱节,难以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影响了发展成效。要积极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等规模化组织。要使科技入农户工作的速度不断加快,发展农业科技园区以及示范基地等服务模式。积极鼓励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让这些组织提供农业种植技术承包与技术培训等服务,把龙头企业作为骨干,补充其他社会力量,使专项服务跟综合服务结合,从而建立适应当地社会发展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示范基地建立,让生产者感受运用农业种植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明确种植技术的理论与实际操作,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通过统一种植、统一生产,还有统一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减少农户种植经营的风险,从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四、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各级政府部门加大对农民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要把自身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注重市场调节方面的作用,通过引导农民参加招聘会,举办农民产业技术培训等,为农民拓展就业渠道,提高农民的就业率。通过政府部门的招商引资,企业能够对农村地区的市场优势进行深入的挖掘,运用独特的市场运营手段,在本地建立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贸易体系,在企业发展中吸纳当地劳动力,帮助他们就业,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水平,还能刺激当地群众的消费,推动经济的良性发展。引入市场经济为群众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让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思想模式中。结合国家和当地的扶贫政策发展个人事业,为农村家庭就业提供机会。结合当地的创业优惠政策,扩展民营企业的影响力,发挥农民的创造力,引导技术人员与致富能手带头创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大力推进农业领域的改革,把乡村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一个个和谐、优美的宜居乡村将遍布中华大地。(作者单位为中共福泉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