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评价研究

2017-12-29 00:00:00严丽娜戴钰慧
今日财富 2017年33期

本文通过对国家颁布的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以及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的研究,从内部控制评价内容、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和内部控制监督三个方面剖析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评价活动。深入研究进而完善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的评价体系,有助于防范高校科研经费的财务风险,提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控制质量,提高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2016年4月,国家教育部办公厅颁发《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意味着从国家部委层面将内部控制理念应用到高校行政管理当中。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国家对于高校科研活动的投入日益增加,随之而来伴随高校科研成果丰硕成绩的同时,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从内部控制的评价内容、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和内部控制监督这三个方面对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本研究有助于高校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提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控制质量,提高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对高校及我国的科研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实施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的急迫性

随着国家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近年来高校取得丰硕科研成果,在国家科研上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提升,产学研相互促进有效发展。但对于高校来说,科研经费来源多样化、经费管理制度与经费发展不协调、项目执行主体多层次等各种因素都促使高校科研经费亟需内部控制及监督体系。通过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和有效执行,有助于促进高校对专业科研管理人才的培养,严格考核科研经费的使用,强化管理人员风险意识,加强对科研经费预算的管理控制,依靠高新技术应用加强科研信息的共享等方面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二、完善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的评价内容

为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落到实处,高校在构建科研经费管理活动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时,应遵循四原则、四内容,保证内控活动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一)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1.合法合规性。在进行高校科研经费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遵守国家、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04)、《事业单位财务规则》(2012)、《高校财务制度》(201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2)、《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2016),前三个文件虽然不是关于内部控制的专们的制度文件,不能直接用于内部控制管理活动,事实上构成内部控制的前提和指引,后两个个文件是针对高校内部控制活动的全面、系统和专业的指导。因此,要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落到实处,必须遵循上述制度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全面性。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建设的全面性体现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否贯穿于科研活动的全过程,是否涉及所有科研管理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及相关工作任务。“全过程”:第一,构建执行有效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体系;第二,实行“收支两条线”,执行严格的收支管理路径;第三,完善并执行采购管理制度,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第四,优化高校科研资源优化配置,完善资产管理;第五,建立高校科研经费合同管理制度,提升合同管理能力。

3.重要性。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对科研经费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是否给予足够的关注,是否能够协助构建与之相应的控制措施。

4.适应性。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建设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的建立可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学校经济活动及高校自身的发展阶段的变化而适时进行调整,具体到每个高校也必须根据学校实际设置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并采取关键控制措施。

(二)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应考虑的内容

1.内部控制在评价期间内执行情况的评估。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首先应该看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控制是否按国家及高校的规定在评价期内运行。

2.执行内部控制的持续性和一致性。其次,应确保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活动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在内部控制的期限内具备持续性,并保证内部控制的内容和方法的一致性。

3.内部控制相关制度的有效性。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活动的内部控制内容包括该活动内部控制机制、内部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内部控制措施,并考虑这些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4.内部控制相关人员的权限、资格和能力的考察。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人员应包括:各学院的科研秘书,分管科研工作的学院领导,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学校财务处科研经费涉及财务人员,这些人员的工作权限、职责、资格和能力都是进行有效性评价的关键内容之一。

三、优化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

高校应该设立独立的工作部门或聘请具有资质的第三方中介机构负责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优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的具体措施主要有:

第一,现场调查法。现场调查是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评价的首要方法,现场调查的内容比较丰富,是一种对于科研管理部门行政管理人员运用包括个别访谈、调查问卷、专题讨论、实地查验、抽样和比较分析等综合方法。现场调查有利于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执行运营的有效性进行现场检验,并按照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内容,对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底稿如实填写,对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与测定。

第二,通过现场调查初步测定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风险,按照风险的影响力分为:重大风险、重要风险和一般风险。重大风险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风险的组合,可能导致学校的科研管理严重偏离控制目标,严重影响学校科研事业的发展。重要风险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风险的组合,其严重程度和经济后果低于重大风险,但仍有可能导致学校科研管理偏离控制目标,影响学校科研事业发展。一般风险是指除重大风险、重要风险之外的其他风险,其负面影响最小。

第三,内部控制风险认定汇总表的编写。应该重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风险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结合年度内部控制评估,由内部控制评价部门进行综合分析,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核后予以最终认定。学校内部控制评价部门或者独立第三方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风险及其成因、表现形式和影响程度进行综合分析和全面复核后提出认定意见,在内部控制风险认定汇总表中得以体现。

第四,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出具。学校内部控制评价部门或者独立第三方审计机构最后应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该报告中应对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评价依据、范围、程序和方法,风险认定、风险整改及对重大风险拟采取的控制措施、评价结论等内容进行具体的描述及说明。

评价报告以每年的12月31日作为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基准日,并于6个月内形成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并提交给学校负责人和内部控制归口管理部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应根据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及时进行整改。

第五,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应该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制度,对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有关的文件资料、工作底稿和证明材料等及时使归档,并妥善保管。

四、落实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监督应严格按照《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一高校内部审计》的规定,构建完善独立的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并将其执行落地。

首先,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监督体系需确定监督执行主体。监督执行的主体主要包括高校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和校外独立的具有资质的第三方审计组织,学校内部审计部门应该由专业能力强、廉洁公正的校级领导担任领导职位,具备较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校外独立的第三方审计组织审计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较高职业操守,具有较高审计监督水平。高校应主动接受校内外监督部门的检查,确保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此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还应依法接受教育、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其次,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应包括监督内容及执行方式。学校相关内部监督部门应该高对校科研经费管理应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内部控制规范的执行情况;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设置及人员的配备。通过内部审计机构监督工作可及时发现科研经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日常监督可选择金额较大的重点业务,而全面的监督检查需至少每年一次。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监督体系最终体现为:对于独立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在审计检查中发现的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风险,予以足够重视,并根据其提出的整改意见建议,积极及时进行整改落实,提高内部控制体系的完整性、实效性及一致性,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健康、公正、有序及可持续发展。

本文在根据现有高校科研经费对内部控制紧迫性总结的基础上,从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评价内容、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和内部控制监督三个方面探讨了并提出了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具体措施。但鉴于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从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关于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比较匮乏,实践操作经验系统搜集整理也不多,有关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研究更为缺乏,希望本文能研究能够抛砖引玉,笔者也将在最新内控理论指导下,在实务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完善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路径。(作者单位为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