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保护补贴政策经济效益分析

2017-12-29 00:00:00郭斌姚蒙
今日财富 2017年33期

作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内蒙古地区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方面不断努力,通过实施草原补奖政策,全面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在保护并改善草原环境的同时,促进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拓宽牧民增收渠道,提高牧民收入水平,争取实现草原牧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环境同步改善。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第一轮实施期( 2011-2015) 已经结束,2016年开始了新一轮的补奖政策实施周期,补奖政策为草原牧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实施的经济效益如何?系统地评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经济效益,对于完善补助奖励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概述

经国务院批准,“十三五”期间,国家决定内蒙古等省区启动实施新一轮的草原补奖政策,并由农业部和财政部印发了《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新一轮的草原补奖政策,国家安排内蒙古自治区禁牧和草畜平衡补奖区域面积共计10.2亿亩,涉及12个盟市。凡持有草原承包经营权证或签订了草原承包经营合同的农牧民,国有农牧林场的员工均可以享受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新一轮草原补奖区划分为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

禁牧区。各地区根据本地区草原生态实际监测情况,将重度、部分中度退化沙化草原、具有特殊功能的草原和草原生态保护核心区划定为禁牧区。划定为禁牧区的草原执行严格的禁牧政策,不得放牧利用,五年为一个禁牧周期。中央财政对履行禁牧义务的农牧民按照每年每亩7.5元的测算标准给予禁牧补助。

草畜平衡区。禁牧区域以外的草原根据承载能力核定适宜载畜量,划定为草畜平衡区。划定为草畜平衡区的草原,在执行严格草畜平衡制度的基础上,可实行休牧、划区轮牧等合理利用制度,逐步达到草原可持续利用。中央财政对履行草畜平衡义务的牧民按照每年每亩2.5元的测算标准给予草畜平衡奖励。

二、数据的获得与整理

(一)数据的收集。数据来源主要采用牧户抽样记账和年终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获取检测数据,两种调查采用统一的指标体系。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处理分析来实现监测政策实施区的经济动态。

计划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盟市都纳入监测范围,草原畜牧业大盟设两个监测旗,每旗30个记帐户,在第一轮监测6个旗的基础上扩增7个牧业旗,加上第一轮共计13个牧业旗,390个记帐户,记帐户采用比例办法选取,将嘎查牧户按上年纯收入水平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按比例2:5:3选取。

三、分析方法的说明

(一)方法选择。为了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首先绘制了生态补贴与各类收入或支出的散点图,通过观察散点图发现,补贴与各类收入或支出之间不存在显著非线性关系,所以可以使用线性回归方法(有关原理解释见统计学类专业书籍)。同时经过计算发现各补贴间没有相关性,避免了多重共线性问题,进一步确定选择线性回归方法是合适的。

(二)自变量与因变量设定。

使用线性回归方法,需要设定自变量与因变量,根据本项目的研究要求,设定的自变量与因变量见下表

(三)分析方法的简单说明

令生态补贴以及其他补贴为自变量X,X=(x1, x2, …xi,…, xm)

生产类收入和生活类支出为因变量Y,Y=(y1, y2, …yj,…, yn)

现分析X对Y的影响,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j=β0+β1x1+β2x2+…βixi+…+βmxm+ε

分析过程中,做了以下假设检验

第一步:线性关系的显著性检验

H0:b1=b2=¼=bm=0 线性关系不显著

H1:b1,b2,¼bk 至少有一个不等于0

显著性水平 α取0.05,使用F统计量,根据统计量对应P值进行决策判断,若P<α,拒绝H0,否则,不拒绝H0。

第二步: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H0:βi = 0 (自变量xi对因变量yj没有线性影响)

H1:βi¹ 0 (自变量xi对因变量yj有线性影响)

显著性水平 α取0.05,使用t统计量,根据统计量对应P值进行决策判断,若P<α,拒绝H0,否则,不拒绝H0。

在研究全区的情况时,分别讨论了生态补贴独自产生的影响和生态补贴与其他补贴共同产生的影响。当讨论生态补贴独自产生的影响时,多元线性模型简化为一元线性模型

y= β0+ β x + ε

此时,线性关系的显著性检验与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等同。

四、分析结果的说明

(一)关于显著性的说明

本报告取显著性水平标准为α=0.05,当P值小于等于0.05时,认为线性关系和系数都显著,即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线性影响获得承认。当P值大于等于0.05时,线性关系不显著,即认为自变量对因变量无影响。

(二)关于系数β的说明

β是用样本计算出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值,根据估计值可以得到总体参数真值的95%的置信区间。它的经济含义表示自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例如一元钱),因变量增加或减少的单位数量,如果因变量是生产收入,这个系数反映了补贴使用的经济效率。如果因变量是生活支出,这个系数反映了除了生产领域外,补贴的其他使用去向。

(三)关于影响所占比重的说明

因变量的变化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报告研究涉及的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线性关系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中的一部分,影响比重是指在因变量变化中,该线性关系带来的变化所占比重。该结果反映了生产或生活对补贴的依赖程度。

(四)结果举例

本报告将所有计算结果整理成表格形式,形成附表,下面所有的分析都是以对应的附表中的数据为依据。附表表格分成两种,一种是针对生态补贴对各类生产收入或生活支出的单一影响,另一种是针对生态补贴与其他补贴共同产生的综合影响。下面对两种表格的计算结果进行说明:

生态补贴的单一影响由下表为例说明:

该表显示了生态补贴与每类生产收入的单一影响。

对家庭经营总收入(y1)的影响结果是:P=0.06,超过了0.05的标准,说明系数(β=0.68)与线性关系都不显著,不显著意味着生态补贴对该项收入变动没有影响,所以影响系数和影响比重都是0。

对牧业收入(y2)的影响结果是:P=0.00,小于0.05,所以影响系数(β=1.18)与线性关系都显著。β=1.18是样本统计量,是总体真实值的估计值,为了方便分析,可以理解成生态补贴每增加1元钱,农牧户牧业收入平均增加1.18元。这是补贴在牧业生产方面的效率的反映。区间上下限是指β的总体真值的95%的置信区间,可以理解成在95%的置信水平上(1-α=0.95),生态补贴增加1元钱时,每个农牧户牧业收入增加值的范围。影响所占比重3.93是指生态补贴的线性关系对牧业收入变化的影响占3.93%,也可以认为牧业生产对生态补贴的依赖程度达3.93%。

对其余收入的影响判断以此类推,不再赘述。

五、总结与建议

(一)2016年生态补奖政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6年补奖政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在不考虑其他政策性补贴带来的综合性影响时,补奖政策对生产收入产生了显著影响。

2016年补奖政策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生态补助奖励不但被用于生产过程,带来生产收入,对农牧户的生活也产生了影响。

(二)多种补贴的综合效果优于单一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

多种补贴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程度更大。

不同情境下,各类政策补贴取长补短

存在补贴之间的协同效应。

(三)不同收入水平与不同地区的补奖政策经济效益存在差异

不同收入之间补奖政策的经济效益存在差异。

不同地区之间补奖政策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存在差异。

(四)补贴的“扶持”效应明显,但不是收入的决定因素

通过比较不同收入水平补贴的经济效益发现,高收入户无论生产还是生活对生态补贴的依赖程度都低于中等收入户和低收入户,同时中等收入户在生产方面对补贴存在较强依赖,而低收入户在生活方面对生态补贴存在较强依赖,说明生态补贴在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面更多地起到“生产扶持”的作用,如果没有补贴,许多农牧户的生产生活会遇到许多困难。但同时生态补贴不能决定收入水平的高低,不能依靠补贴获得高收入。这意味着生态补贴不能低于某一标准,否则起不到“扶持”的效果,但也不能过高,因为多余的补贴投入并不会带来更多生产回报,反而造成资金浪费。(作者单位为1.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