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泊平
长久的内省与瞬间的诗意
辛泊平
许多时候,阅读诗歌,我担心的不是诗歌的抒情与叙事是否能打动我,也不是其结构与技术是否恰切,而是如何找到进入一首诗的准确方式。当然,这里所谓的“准确”,是一种带有主观性的准确,是阅读者的角度,而不一定是诗人的方向。我始终坚持,任何阅读都可能是误读,而所谓的评论文字只不过是为误读寻找理由。正因如此,这样的情况才时常发生:一首诗明明打动了我、震撼了我,而我却长时间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心里一遍遍地念它的好,却不能用理性的文字说出它好在哪里,只有用感觉应对感觉,以印象回应印象。这是一种阅读的尴尬,然而,它又是一种真实的阅读状态。我喜欢这种状态,因为,在这种状态下写出的文字,即使缺少理论支持,即使和诗人的原意相差万里,那也是真实的感觉和本色的文字。所以,面对宇向、剑男、容浩三位诗人的作品,我愿意打开自己的感觉,跟着感觉找到进入诗歌的“最佳入口”。
感觉中,这三首诗写的是一种模糊的人生经验,它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然而,它却在某一个瞬间真切地闪现,然后又瞬间消失,让人怅然若失、恍如隔世。比如宇向的《晒太阳的人》,前面好像在论证人生的相对性,但突然就出现了“当刀子从背后送来时/晒太阳的人提前感到了剧痛”的凌然心惊。在这里,刀子既可以是真实的存在,也可以是隐喻的死亡,它没有预设,也没有前兆,然而,晒太阳的人却真切地感受到了它的到来。同样,诗人剑男在仰望满天星斗的时候,明明思考的是人生的短暂和死亡,却“心中突然一紧,担心/这漫长的人世中真有一场不散的筵席”。而容浩,看着自己的孩子,看着奶瓶、扇子、童车,竟突然想到了父亲。可以这样说,在这三首诗里,都有一个改变诗歌走向的“突然”。而这“突然”恰恰就是一种无法预设、只能遇见的瞬间印象和人生经验。
诗歌是一种记忆,这记忆不仅仅来自当下的经验,还来自遥远的超验,既有理性的沉淀,也有非理性的灵光一闪。当然,超验和灵光一闪肯定不是神秘主义,它其实是生命长久凝视自我与世界的必然。从某种意义上说,超验是经验的继续,灵光是感受的闪电。可以这样说,三位诗人写的虽然都是“突然”的人生经验,但这“突然”绝非来自天外,它依然来自诗人内部,来自诗人对生命的凝视与关照。在《晒太阳的人》中,宇向思考的是生命的“稳当”与“境地”,思考的是生命与时间的平衡点,然而,这种平衡只是暂时的,当一种平衡成立的时候,也便迎来了又一种失衡。而平衡与失衡的连接点,恰好就是生命与时间的“突然”。正如剑男所见,天上的流星瞬间滑落,也是一个生命的消失;有许多星星我们并不认识,那认识的有限几个,又局限了我们的视野。一切都是相对的,而这短暂的生命痕迹,肯定有永恒的见证者,它在我们的视线之外,用无声记录了我们的荣辱与悲欢。至于容浩的《父亲》,更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却又不时扰乱我们心神的血缘翻转,从老人眼里我们感受新生,从孩子身上我们看到衰老,这种纠葛的情绪虽不是常态,但总是能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刺痛我们的神经,让我们感叹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
我喜欢这三首小诗。它们不仅有相似的发现,还有相近的品质。虽然材料不同,风格各异,但诗人在处理这种瞬间的人生经验的时候,都没有说教,以观念对观念,而是从日常的经验入手,一点点逼近灵魂的内核,自然、内敛而又沉潜。所以,这些作品才不那么“形而上”,而是有可感可触的质地与纹理,有生命的呼吸和体温。在我看来,三位诗人是在用诗歌探讨关于存在、关于时间、关于生命对存在的感受与追问,他们并不忌讳谈论局限性和偶然性,而是心怀敬畏,从局限中寻找生命中隐秘的律动。瓦雷里曾说过,诗歌是一种知识。只不过,这种知识没有严密的逻辑和体系,它只提供感受的可能与参照。而这种感受,让生命的体验更加敏锐,更加丰富。
(作者单位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