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建
摘要:随着国家教育水平的发展和提升,人才的任用和发展越来越趋向于全面化,体育教学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身体素质越来越成为人才任用中的重要素质之一。所以,为了更好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顺应社会的发展潮流和发展趋势,进行体育教学的全面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以下是对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的几点分析,确定了改革的影响和效果,同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实际可行的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够对我国体育教学的发展有助力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育改革;影响因素;成效
引言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对体育的重视程度相较而言就稍差一些。介此,国家提出了“健康教学,全面教学”的教学观念,有力地体现了国家对学生体育素质的重视。因此,各大高校逐渐加强了对体育教学的变革。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一直较强,使学生们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此时,相应地加入体育课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可以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压力中偶尔解放出来,有助于学生们劳逸结合更好地学习。
一、 影响体育教学改革的因素
(一) 理念和行动的不一致
体育教学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有知识因素,理念因素,更为重要的还是具体行动方面。课堂教学,教学理念,知识难度不大,但是一旦把这些理念式的东西应用于具体的行动中付诸实践,就会发现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平常教学中缺少对体育的重视,老师和同学对待体育课的态度都比较消极,比较懒散。虽然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方案,在落实与行动时却都表现得不积极,导致教学质量差,教学目标难以达到。
(二) 没有正确理解体育改革
体育教育改革和传统的体育教学存在诸多冲突,其原因是体育教育改革没有被正确地解读和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凭借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使体育教学存在局限性和不足,比如在体育改革中出现的“快乐体育”一词,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在体育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其中难免流汗,有“辛苦”在其中,然而有的老师片面地去考虑“快乐”二字,认为体育应该轻松快乐,与辛苦无关,这就导致体育课松散无纪律,要求过低,改革难以完成。
(三) 体育器械的配置不足
体育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有二,一个是有优秀负责的教师资源,还有就是有完备、充足的体育设备。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由于对体育教学的不够重视,相应的体育设施的配置往往不足,而且部分体育老师没有很好的教育理念,教育水平低,没有精准的指导,没有完善的硬件设施,体育教学的改革就很难顺利地进行。
二、 促进体育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 认识理念,推进行动
要使体育教育的改革得到很好的推广,必须对体育教育的外在环境及心理认识都进行变革。首先,要对体育老师进行观念的教育,帮助他们摒弃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的错误理念,继承好的观点,让他们有新的全面的认识。接下来就要主抓行动,运动必须落实于行动才有效。设立各种体育活动,开展多方多类型的体育课程,比如,体育设立选修课,开设乒乓球、篮球、羽毛球、轮滑、毽子、瑜伽等课程,规定学生每个季度的选修数目,结业测试中,体育成绩计入总评;平时多开展体育竞赛,设立奖品,带动同学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同学们对体育的认识和重视等。
(二) 正确理解,全面认识
在对中国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的正确认识的前提下,也可以借鉴外国的体育教学的教学理念,在国内外体育教学理念互补下,达到对体育变革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还要加强对教师的正确引导,首先保证教师们对体育教育的改革有正确的认识,才能让学生们全面认识教育改革,改革事业才能顺利地进行。
(三) 加大投入,促进资源平衡
首先需要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老师的专业水准,和对待体育教学的严谨性,老师们必须起主导作用,带动学生们进行锻炼。比如,招聘一些专业的瑜伽、跆拳道、健美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如此,体育教学的效果才能得到更明显的提升。同时,高素质的体育老师也可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多姿多彩,增加同学们对体育的热情。
除了教师资源外,还需加大对体育器械的投入量。丰富的体育器材可以吸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如果可以,可以为不同的体育活动设立专门的场地,比如建立轮滑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避免因场地冲突引发的矛盾,同时带动同学们的热情。对破损或不完善的运动器材进行及时的修复和购进,保证学生们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安全。
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的改革对提升学生们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大意义。学校应加大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使理念与行动很好地配合,在不断地发现问题中解决问题,让体育教学与普通的知识学习很好地结合,帮助同学们劳逸结合,使学习更有效,发展更全面,同时使体育教学更完善,
参考文献:
[1] 肖平,余良华,顿中明.影响体育教学改革成效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5):98-101.
[2] 周学荣,谭明义.新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比較[J].体育与科学,2003(1):78-79,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