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家涛+刘伟
摘 要:道德教育被称之为“教育的一号战略问题”。中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文章从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的重要性出发,结合中职卫校学生的特点,探讨在医学专业课程中进行德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中职;急救护理教学;德育
为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部 中宣部 中央文明办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共青团中央 全国妇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训实习在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因而,在学校这样一个引导学生树立良好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作为一名医学专业课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及职业素养的培养与熏陶,笔者一直进行着探索与实践,体会如下:
1.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适时开展德育
医学课程的内容本身比较深奥,对于没有良好文化基础和学习习惯的中职生来说,如果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都是干巴巴的讲授,学生很难听懂,也很难集中注意力,更谈不上激发学习兴趣。这也就导致一些教师因缺乏成就感不愿“教”,学生因听不懂而不愿“学”的现象。因而,在讲授知识、学生实践等教学过程中,要多开展病例讨论、模拟病例进行角色扮演等多元化教学方式。临床工作中,护士的基本职责是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救治,减轻患者的痛苦,使患者恢复健康。在模拟病例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多启发,从积极的方面鼓励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角色中增强护生的职业认知感。通过对南丁格尔人道主义精神的学习,丰富了护理人文关怀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2.挖掘教学案例中的德育因素,开展德育
急救护理学是以现代科学和护理专业理论为基础,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伤残率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常见急救包括院外急救、急危重症抢救、心肺复苏、创伤急救等。在讲授这些急救知识时,有大量的临床案例可以引用,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引入一些熟知的身边事迹,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增加认同感。比如,在讲授“心肺复苏”时,引用本地曾发生过的“最美护士”的案例(一位怀孕七个月的护士,在上班途中发现有人晕倒,立即跪下来给病人做心肺复苏,直到救护车的到来)。这样的案例耳熟能详,能让护生们感到榜样就在身边,无形中渗透了职业素养教育。
3.拓展教学课题开展德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通过知识拓展,渗透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以笔者所使用的教材《急救护理技术》中的 “急救包扎技术”为例,简要介绍一下教学设计。在这节课的设计上,笔者以若干创伤音频场景作为新课引入,通过操作演示及与学生的互动完成教学过程。在达标测评环节的最后部分,笔者放映了新乡卫生学校近两年来参加河南省红十字青少年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競赛的比赛现场图片和获奖图片(红十字会决赛的技能项目就是包扎技术,与本节课内容呼应)。这样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图中参赛的人员都是自己身边的同学,借此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二是向学生们宣扬红十字会“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口号和“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增加学生们对红十字会的认识,渗透德育。
4.利用课堂突发事件开展德育
对于教师来说,每一堂课都没有完全的预见性,随时都可能会有突发事件的发生。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些突发事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例如,“急救包扎技术”教学设计中,笔者只是单纯引用了一张青年演员胡歌车祸受伤后包扎的图片,但是在某一个班上课时,突然有学生提问:“老师您是不是胡歌的粉丝啊?”我在回答“是”之后,突然想起来在刚过去的“五四”青年节,胡歌被选为“2017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然后就利用这个机会,向学生们宣扬了积极、乐观、上进、向善的思想,号召学生们向榜样学习。
中职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阶段,他们不但要掌握文化知识与职业技能,还需要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韩愈曾在《师说》中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就包括人生道理、职业素养。护士作为医疗服务单位的主要人群之一,在护理专业课程的教育中,不仅要“受业”,更要“传道”, 要渗透人文精神,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要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不断地增设新的课程,构建一个比较合理、完整、科学的人文课程体系,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
参考文献:
[1]卢玉彬,马佩芬,杨雪梅,等.院校联合构建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81-83.
[2]杨建芬.急救护理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范 琼.医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培养模式研究——以海南医学院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6(26):100-101.
(作者单位:新乡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