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ECI模型的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12-28 16:26陈红梅梁敏
对外经贸 2017年11期
关键词:知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陈红梅++梁敏

[摘要]分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与SECI模型四个基本过程之间的关系,运用知识转化和创造的SECI模型指导管理类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过程,确定人才培养、知识转化和创造过程的支撑平台,提出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知识管理;SECI模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11-0125-04

[作者简介]陈红梅(1981-),女,黑龙江依安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经济管理;梁敏(1983-),女,黑龙江逊克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质量管理。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青年专项“知识管理视角下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6Q155)。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成为国家发展和企业运行的关键性战略资源,源于企业的知识管理理念一经提出就被各领域广泛学习,近年来,人们逐步开始探索把知识管理思想应用到教育领域。教育是知识获取、传递、应用、创新和创造的平台,教育部门对知识管理思想的应用程度和应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社会知识应用和创造的效率和效果。在这种形势下,在知识管理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本文探讨基于SECI模型过程和Ba思想指导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和实施,以促进具备创新和创业素质及能力人才的培养。

一、SECI模型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一)SECI模型概述

1995年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光隆提出了知識转化和创造的SECI模型,在该模型中研究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概念及关系[1],SECI模型把知识转化和创造划分为社会化、外在化、融合化和内隐化四个螺旋上升过程;“Ba(场)”是SECI模型另外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知识转化和创造所需要的共享域,对应SECI模型知识转化的四个过程的“知识场”分别为:创始场、对话场、系统化场、实践场,模型的具体思想与内容见表1和图1。

(二)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本科管理类人才为培养对象,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依托面向应用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以及创新创业等专业能力的训练[3-4],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岗位能力体系分析、课程结构设计、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效果评价等构成要素。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为:知识是基础、应用是目的、能力是核心。

二、基于SECI模型的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SECI模型是知识转化和创造模型,反映知识转化和创造的过程及平台,人才培养过程是知识的传递、转化、整合和创新的过程,是素质能力的形成过程,学生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作用而促成的知识螺旋的上升,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伴随着SECI模型的过程,具体过程见图2。

首先,专业素质能力体系应包括专业素质能力及知识转化和创新能力,专业素质能力体系确定之后对课程结构的设置提出要求,课程结构的设置反映专业能力的需求。其次,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中应考虑知识转化过程中不同阶段应具备的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通过一定显性知识的传授和隐性知识的潜移默化培养社会化能力,通过设置各种理论课程、实习实践课程培育专业素质与素养,通过前期的学习与研究,综合不同来源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并通过实践最终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第三,课程结构体系设置完成之后,对不同内容和性质的课程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保障能够完成课程体系。第四,对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之后的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实践、实验、实习与兼职等方式为学生所学知识找到应用之处,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效果进行评价和强化,根据能力素质体系的要求进行最终的评价。

(一)社会化过程——原始创始场

显性知识是隐性知识创造的基础,知识主体所掌握的显性知识的结构与程度影响其知识创造活动的频率与能力,知识转化过程是由个体的隐性知识的分享演化为群体显性知识,再通过知识主体的消化吸收升华为个体的隐性知识,开始新一轮的知识转化和创造过程。在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基础课程的设置与授课主要是显性知识的传递与方法的传授,在显性知识传递过程中,伴有教师个人隐性知识的传授,可以通过导师制培养、具体负责制等方式言传身教,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耳濡目染和实践等方式潜移默化,学生可以获得思想、精神、经验、素质、品质、思维方式、专业直觉和诀窍等。

在此阶段,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加入教师个人的学习和科研经验、方法与成果的分享,实现显性与隐性知识的结合。教师之间通过集体备课、话题讨论、头脑风暴等方式实现思想的碰撞和启发,创造出更多的隐性知识,丰富授课内容,完善授课方法。此阶段的学习和转化成果主要依赖个人领悟,关键在于氛围的营造和情景的创造。

(二)外在化过程——对话互动场

搭建平台进行交流讨论,最终把隐性知识提炼表达出来。对应到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教师通过文字、语言、教案、课程设计等形式表达思想和内容,应用启发式、交互式、情景式、角色扮演、课程讨论和案例法等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学生通过参与课堂讨论和辩论,完成作业、专题论文、调研报告、课程设计,进行反思和阶段小结等形式阐述观点,实现互动,实现群体隐性知识向个体显性知识的转化。

(三)融合化阶段——系统化场

在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通过课程结构体系设置的优化,考虑不同课程之间的前后逻辑衔接,明确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把新学的知识与原来已掌握的知识和通过各种媒介所获得的知识,予以加工整理、融会贯通,实现个体显性知识到群体显性知识的转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个人知识储备增加及领悟能力的加深,通过教学公开课、教学研讨、反转课堂、论文汇编、专题小讲座和同课异构等形式实现系统化的目的,形成符合专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文档、报告和课件等。为促进师生间的知识交流与互动,还可以充分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建立一个集信息发布、传递、讨论和应用等功能为一体的知识平台[5],例如一些高校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通过在知识平台上的知识互动和信息交流,学生加速知识整合的速度和质量,使得所学专业知识更加系统化。构建各类知识数据库,并对知识数据库进行实时更新,方便知识的查阅和共享。

(四)内隐化阶段——实践练习场

在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可以在课程结构体系中合理设置实践实习课程,进行创新创业训练,提供实习机会与平台,使学有所用,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把理论真正内化为专业素质和实践工作能力,评估学习的有效性。还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完成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或是创新创业竞赛,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直接创业,最终实现知识成果的外部输出。为了更好为教学过程服务,还可以给教师提供挂职锻炼、企业调研或是参与企业横向项目的机会,在不断完善知识素质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更好地指导学生。

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伴随着SECI模型的知识转化和创造的过程,对应SECI模型的Ba理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离不开原始创始场、对话互动场、系统化场和实践练习场等支撑平台,所以说既要设计好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创造所需的各种情景和平台。

三、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应在课程设置到实际教学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场和平台,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和研究平台,同时在师生之间搭建知识传授、转移和交流的平台,建立知识地图和知识数据库,储备更新学习资源,保障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效果。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知识管理能力

首先,加强现有专业教师的培养与锻炼,支持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管理实践,鼓励教师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深入社会和企业开展科研立项、管理咨询等活动或是直接到企业挂职锻炼、直接参与运作,获取实践管理技能,建立既掌握管理相关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师资队伍。其次,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和需求,适时引进有利于完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新教师。第三,聘请业绩突出、理论实践应用能力强的管理工作从业人员[6],到学校开展短期或者长期的培训授课,或担任实践导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实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接触和交流,专业教师也可以了解和接触管理实践,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注意培养提升教师的知识管理能力,在现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坚持学习、教学和科研同步,参与企业实践,参加专业会议,注意与各界的交流和沟通,吸收不同来源的新知识,并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快速加工整理,与知识储备进行融会贯通,不断提升专业素质能力,修炼知识管理能力。

(二)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应用能力的训练

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教学方向,以就业和应用为导向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知识结构的范围以够用为准则,注意突出专业特点和技能,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加大专业技能培养课程的比重,打造专业特色,体现差异化,避免人才培养的趋同性。所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都必须围绕“应用型”这一人才培养的中心,增加课程设计、课内课外实验、实习实践课程的比重,但是要注意课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注意课程的合理安排,考虑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建立并完善校园知识庫,优化知识共享体系

建立高校知识库的目的是使高校明确知识资产的数量与结构,通过知识的汇总、整理、分类和存储,扩大知识流动的范围,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提供知识管理的平台。知识库既应该涵盖已经系统化的电子、印刷和出版资料等基础的显性知识,又应该收集高校知识主体教学成果的积累,以及科研成果的突破等扩展的显性知识[7]。除此之外,对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科研方法等隐性知识也应囊括进知识数据库,实现共享和传承,更有效地发挥知识资产的价值。同时,在知识数据库中设立讨论区模块,便于开展热点问题的专题讨论,及时解答疑问。

在知识库的建立过程中既要对内部知识进行存储和检索,同时要能够吸收来自外部的知识,对外部知识进行检索,并与其他的学校、企业、政府等主体实现交流和特定资源的共享,建立开放性的知识数据库体系。

(四)创造更多的实践场,促进知识内化的进程

通过实践教学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人才培养的应用和就业取向,通过实践实习环节的合理设置,训练对应不同阶段所学习的显性知识的应用与内化能力,在掌握管理类专业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基础上,逐渐了解和掌握管理工作所涉及的社会关系和工作模式等内容[8]。对应不同能力的培养设计不同的课程模块,并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力度,鼓励学生参与到以应用型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中。同时不断提升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积极实现合作办学,加强校企合作,保障实践教学,加速知识内化为素质和能力的进程。

(五)培育学生知识管理能力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我们每天接收海量信息,所以在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管理能力,使其能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对于所拥有的知识和资源进行合理管理和利用,成为个人知识的管理者。个人知识管理是指对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所获取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有效地甄别和管理[9],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和转化,按照一定的逻辑和结构建立个人知识库,便于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调用所需要的知识模块。所以,在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知识管理能力的熏陶和培养。

[参考文献]

[1] NONAKA I, TAKEU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刘小飞.知识管理的企业网络管理系统模型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3]周立华,王天力,张明晶.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2(3):99-101.

[4]陈锋, 吴明晖.符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基于知识创新的SECI模型分析框架[J]. 中国高教研究,2011(8):63-65.

[5]崔金英,范云欢. SECI模型对教育教学的启示[J]. 文教资料,2008(4): 156-157.

[6]刘丽辉. 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9):220-221.

[7]廉晶晶. 知识管理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5(4):84-86.

[8]张强. CBE条件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 2013(36):99-100.

[9]林枋,成丽娟.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10):158-160.

(责任编辑:郭丽春梁宏伟)

猜你喜欢
知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
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