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曾倩+黄金华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应以生活化、游戏化的形式诱发幼儿的绘画兴趣,以多种形式的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创设宽松氛围,让幼儿享受创作的快乐,真正感受到美术活动的快乐。
【关键词】快乐 绘画 游戏 情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0A-0035-02
美术是幼儿认识世界和表达自己对世界认知的一种表达方式,幼儿通过美术把自己看到的或者想象的、他们认为世界应该合理存在的事物变成可视的作品表达出来。美术活动是幼儿用来传达情感的活动,通过美术活动,幼儿将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心绪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美术本身能给人以快乐,绘画活动是幼儿在幼儿园里最喜欢的一项活动,他们用画笔天马行空地将自己的意愿呈现在一张张白纸上,在这过程中他们心情愉悦,而展出作品时他们体验到了成功。因此,美术活动是幼儿快乐、健康、和谐成长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画而乐”是幼儿快乐成长课题的一个子课题,通过游戏和美术活动的紧密结合,让幼儿在绘画中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尝试大胆运用各种绘画表现形式创造和表现新的、美的艺术形象,在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情感体验以及成功感和满足感。如何让幼儿真正感受美术活动的快乐?以下是笔者在使用《幼儿快乐成长系列丛书·画而乐》及《导读》组织教學活动过程中获得的体会。
一、以生活化、游戏化的形式诱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以游戏的方法开展绘画活动,把绘画融入游戏中,让幼儿在绘画时感觉是在做游戏,他们的兴趣自然就高了,也不再感到害怕了,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创作自己的作品,这样才能真正把幼儿的创造潜力挖掘出来。
(一)教材内容贴近日常生活并带有游戏性
《画而乐》读本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贴近幼儿的生活,如小班的《爸爸的短胡子》《快快抓住气球的绳子》《火车带我去旅行》等。在组织活动《快快抓住气球的绳子》时,我们让一些不爱画画的幼儿先和小朋友一起玩气球,待他们融入集体后,再把气球收上来,让他们画画。经过一段时间的玩耍后,这些原本不爱画画的孩子和爱画画的孩子一起讨论怎样画画,并开始动笔画了。
(二)美术活动与区角活动有效结合
新纲要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要使游戏与美术教学相互渗透,就要丰富与美术教学相适应的物质环境,使环境创设具有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发展绘画技能,笔者在组织《漂亮的围巾》活动时,专门在区角的超市里开设了“围巾专卖场”,让幼儿把画好的作品展出在超市进行交易。那段时间孩子们可是乐坏了,每天都要到超市去看看自己的围巾是不是有人买了。如果没有卖出去,孩子们就会思考:为什么自己的围巾还在那呢,是不是朋友们不喜欢这样的设计呢?如果卖完了,孩子们就会及时补货,画了一张又一张作品而乐此不疲。
二、以多种形式的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
众所周知,绘画活动不仅能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的绘画技巧,而且还能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而恰当的导入活动更能使幼儿的想象插上飞翔的翅膀,让幼儿的天性得到自然的体现。导入活动作为绘画活动的起始环节,其主要任务是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和热情,吸引幼儿,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为幼儿成功的创造打下基础。《导读》中的导入形式很多,现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几种绘画活动的导入方法。
(一)看,为绘画活动引趣
即观察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知识在于观察,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能源。观察法是培养幼儿观察力的一种方法,又是一切绘画活动的基础,它主要通过引导幼儿观察物体的颜色、形状、各部分的大小比例及与其他物体的关系感知物体,多用于临摹生活中的实际物体。如在中班的色彩装饰画活动《花瓶里的花》中,笔者就用了观察导入法,先引导幼儿观察花朵的颜色、形状,再引导幼儿从各个角度去看花,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都有什么颜色,让幼儿全方位地观察。此时,适时地在PPT上展示各种有关花瓶和花的绘画作品,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再加上教师的引导,绘画起来就游刃有余了。观察法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训练幼儿拥有一双敏感和不断发现的眼睛,使其作品更贴近生活。
(二)说,为绘画活动采趣
即谈话法。谈话的艺术就是听和被听的艺术。如《我的爷爷奶奶》教学(人物画像)就是一个通过相片进行导入谈话,从看到说、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然,受知识经验、个性、审美能力等差异的影响,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有所不同,为了促进幼儿的个性全面发展,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并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绘画构思与其他幼儿一起分享,以便集思广益,吸收别人好的思想和创意,这种方法比较适合运用于大班幼儿的命题画活动,让幼儿驰骋在想象的海洋中,将童心和童趣从笔端描绘出来!人际间的讨论或争论是产生新思想的过程,谈话法能使幼儿的绘画思路更清晰开阔。
(三)听,为绘画活动激趣
1.谜语法。谜语导入是一种带有悬念的导入形式,能吸引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例如,在小班的绘画活动《香甜草莓》中,笔者先让幼儿倾听“红果子,麻点子,咬一口,甜丝丝”后猜谜,最后出示草莓让幼儿观察,这样幼儿很快就掌握了草莓的特点,绘画起来便得心应手了。
2.故事法。故事是有力的想象教学工具,是启迪幼儿认识世界的窗口,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桥梁。采用故事形式导入新课,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培养其观察、想象、创造的能力,还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欲望。例如,大班故事画《猴子捞月》教学中,教师首先给孩子们讲述猴子捞月的故事,孩子们在故事中已经对猴子的外形特点和捞月亮的动作有了初步的经验,因此在后面的绘画讲解中教师不费吹灰之力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倾听是一种学习,在倾听中,幼儿会了解到很多信息,获得很多思想,点燃思维的火花,产生思维的灵感;倾听还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全神贯注,从而打开幼儿兴趣的闸门,为绘画活动激趣。
(四)做,为绘画活动添趣
1.游戏法。福禄贝尔曾经说过:在游戏中培养幼儿是一切教育的开端。在大班绘画活动《快乐健美操》中,可以让孩子们先通过歌舞表演进入情境,再让动作优美的孩子上来示范一个动作,教师在旁与其他孩子共同讨论表演的动作,了解每个动作手、腿、腰、背的变化。经过一番观察讨论,孩子们欣然动笔,各显其神,画出来的人物形态各异,让人一看就能知道画面内容,孩子们还根据同伴画的动作摆了起来,场面快乐无比。
2.情境创设。活动情境的创设对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起着直接驱动作用。例如,小班美术活动《毛毛虫爬呀爬》的导入环节,我们在《导读》的基础上添加了这样的设计:今天老师做毛毛虫妈妈,你们做我的宝宝,我要带着宝宝出去玩咯!孩子们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们和孩子们一起爬行,一起与同伴打招呼,一起做游戏,慢慢地,孩子们真的把自己当成毛毛虫,融入到故事情境中,当教师提出毛毛虫的脚因为受伤被切掉了,每天出去玩都不方便,它现在好想出去玩,怎么办?孩子们马上就想到用画画的方式给它加上腿,并自然而然地帮毛毛虫涂上了漂亮的颜色。美术活动是单调的,而游戏与情境创设却为活动注入了快乐的源泉,让幼儿在体验和快乐中学习,这样有趣的绘画活动一定会永远停留在幼儿的童年记忆中。
导入的形式很多,可以单刀直入,也可以多种方法并用。创作是流动和灵活的,幼儿的绘画创作也一样,所以导入形式也无一定的规律可寻!法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可使我们发挥天赋和才能。只有选择恰当的、符合幼儿年龄及绘画主题的导入方法,巧妙地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看、听、说、做,才能使幼儿更快更好地掌握绘画技巧,为幼儿点燃创造的思维火花。
三、创设宽松氛围,让幼儿享受创作的快乐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专心投入某件事时,常常是自言自语、旁若无人,如果教师硬要让幼儿闭上嘴巴专心作画,便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干扰他们的操作。相反,如果教师创设宽松、自由的氛围,让幼儿放心地边画边说,那就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大胆表现自己的感受。在主题想象画活动《小雪人的故事》中,孩子们画雪人的方式各式各样,他们从教师提供的材料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和方法,画各种动态的雪人,如看步骤画雪人、看图片画雪人、用棉花组合画雪人、用碎布拼画雪人、用兵兵球组合添画雪人等,这些绘画方式运用的材料不同、作画的形式不同,但对于孩子们来说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在宽松、自由的创作氛围中,孩子们才能真正放飞自我,享受创作带来的快乐。
四、培养幼儿在绘画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绘画的种类丰富多样,有添画、拓印画、撕贴画、棉签画、手指点画、棉线画、对称装饰画、主题画、手型创意画等,可以充分开拓幼儿的思维,幼儿通过学习了解到画笔并不是画画的唯一工具,美术创作无处不在。如手型创意画《变变变》就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的一个活动,先让幼儿欣赏一段手影舞蹈视频,知道手影的变化无穷,再让幼儿在投影仪上玩玩手影游戏,展示自己创作的手型,说说自己的手型像什么,在自己创编的手型上添画出新颖的形象,在这过程中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丰富的想象力比淵博的知识更为重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应该爱护和鼓励幼儿的想象力,给幼儿一片广阔的天空,让他们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驰骋。在教学中追求快乐,鼓励幼儿用手中的画笔展现自我,运用这一特殊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情感体验。让幼儿专心做自己,引导他们观察、回忆与想象,在日常生活中以艺术的眼光去发现美,在幼儿的心中植下幸福快乐的精神因子。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