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味:闻否?知否?

2017-12-28 09:38杨红兵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豆干磨坊八大山人

杨红兵

模拟试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60分)

气味无处不在,它可以指闻到的味道,也可以指志趣和情调。气味无形却有质,它可以记录生活,也可以引人思考……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话题式的材料作文题,命题的核心对象是气味,写作时必须围绕气味展开,否则就是偏离题意。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话指出气味的客观存在性,这里明确了气味的本义是“闻到的味道”,这就需要用感官去品味;同时提醒我们气味的比喻义是志趣和情调,这就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感悟。应该说题目对气味做了较为全面的解读。第二句话告诉我们气味的特质,“无形却有质”,这里的“质”是气味的价值和意义。气味的价值非常丰富,“记录生活”说明气味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是人际交往的重要信息;“引人思考”偏重于议论,既可阐述某种气味的重要价值,也可以对气味做出相对理性的思辨和评价。

从气味的感官义的角度来写,气味就是我们尝到的味道或者嗅到的味道。可以从亲情入手,比如写品尝到妈妈烧的红烧肉与众不同,是因为妈妈在煮肉时加了啤酒和冰糖,所以尝到的味道既甘甜又不油膩,很是独特,表达母亲的烹饪技巧和生活智慧。可以写校园生活,比如嗅到教室里的一种特殊味道,原来是某某同学吃的中药的味道,然后追溯该同学为啥生病,表现该同学的一种独特的品质。可以写社会生活见闻,比如通过写菜市场的味道表现一种社会风貌的变化。还可以写大自然,比如丁香花的香味,四季芬芳等。

从气味的比喻义入手,气味就是志趣和情调。比如写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彼此互相帮助,挑战困难,走出困境。可写一个人从旁人身上感受到的一种职业味道,如敬业爱岗、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可写一个小众化的民间艺术家们如何坚守传统手艺。也可以怀想一位文化名人,比如京剧老生孟小冬身上洋溢的气味,描述其志趣追求和风格流派。

从气味的价值与评价着力,可以追忆生活的气味,写成记叙类文章,描写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比如追忆童年闻到的摊贩车上棉花糖甜甜的气味;或者写父亲作为一个木匠,整天辛勤地为家庭奔波打工,身上散发出木香味。当然,也可以写议论类文章,如集中写一位书画家的墨香味,阐述其诗画成就及重大贡献;也可以写校园或社会的书香气,论述读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让读书蔚然成风。

高分佳作

墨梅香来 疏旷味在

文/张吴瀚

江西,南昌,一座青云谱道院坐落于水村郊外,疏枝香蕊,清香袅袅,送到鼻口。1

我漫步于八大山人纪念馆中,双碑长廊如古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那古朴肃穆之气迎面袭来。指腹轻抚碑石,那厚重冰凉的触觉,不禁让我困惑:八大山人,身世凄迷,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处,活着还有什么情趣呢?2

正一筹莫展之际,一幅《古梅图轴》映入我的眼帘,画卷上老梅一株,主干心空,一侧吐新芽,新枝干劲虬直,绽放墨梅花瓣两三,宛若清香在鼻,怡人心神,硕大的根部裸露在外,给人一种饱经风霜、劫后余生之感。旁边是八大山人的题词:“梅在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 3

这里的思肖就是郑思肖,宋末画家,擅长画兰,宋灭后,寄居吴下,作墨兰画,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寓意宋土地已被掠夺。思肖便是那墨兰,改朝换代却不忘初心,情系故土,穷心不改,如磁石般的忠孝气节感人肺腑,其凄悲人生况味令人动容。4

八大山人笔下的墨梅又何尝不是如此?因劫后重生而外露的根部正似朱耷的人生遭际,残山剩水身,心念故国情,诗画真禅意,草茅逃名志。乍看八大山人的署名,四个字连缀起来,若“哭之笑之”,似故意为之,或意先乎笔端,以寄托他啼笑皆非的凄楚心境。5

移步端详,清香萦鼻,如此凄悲的命运是悲哉,还是幸哉?个中情致有谁知?王朝宗室子孙,隐姓埋名,逃遁声名,为道作僧,并非苟活,而是守住一种静穆之趣。国破家亡,复国无望,便去做那伯夷、叔齐采薇首阳山,即便佯狂疯癫,也要守住一种气节,活出一种贞操。

苦寒的困境打压不了墨梅的清香,支离的身世隐藏不了璀璨的孤星。溷迹尘世中得疏旷之韵,笔墨文苑里清香满乾坤。八大山人将山、石、树、草信手拾掇,浓淡疏密有致,远近高低错落,以草草飘逸之笔为自己勾勒了别具匠心的自由王国。在生命最纵横恣肆的时期,忘身于艺术,画风纯熟,由巧返璞,人生归真,倔强的生命与抱朴守约的心境内外合一,构筑了人生与艺术的至境。6

八大山人“气味”何在?就在他笔下的墨梅之中,香自苦寒来,味在静穆之趣,画藏疏旷之韵。“时易乾坤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雪卷云舒。”这份清淡、洒脱、疏放的志趣和格调,值得你我好好玩味。7

模拟评分】

内容19+表达19+发展19 = 57分

评分依据】

本文立意由浅入深,以墨梅之清香开启全文,然后借物喻人,写出八大山人独特的“气味”。行文思路清晰,移步换景,视角丰富,笔法细腻,以画带人,构思精巧。结构层层推进,逻辑缜密,格局疏朗,文化气味浓郁。作者对文化散文可谓驾轻就熟,抒情之处恰到妙处,议论之处耐人寻味,文章语言于质朴中见情蕴,于形象中见深刻。

低分病文

气味1

文/缪 清

夕阳的风车还在缓慢地转着,小河边的磨坊却变得年迈而古旧。我曾以为不再会有人去那儿,但当我闻到了缓缓飘起的依旧如故的香气才知道,它还在坚守着。2

知道它的人已经不多了,它也在慢慢老去,正如磨坊的主人一般。这是一户姓陈的人家的磨坊,耳东陈,老主人曾经对我说,磨豆腐,晒豆干,几代人传下的家业,都做了一辈子了。

在我还小的时候,看他们做豆干,是我唯一的乐趣。在我记忆中,磨坊总在黄昏时才开工,然后就会传来老石磨沉重的声音。然而真正将我吸引的是一股若有似无的豆香,一路指引着我,一直到磨坊。每当我赶到时,黄澄澄的豆子会安安静静躺在缸中的清水中。一旁的老人,带着疲惫的神情,用他操劳过一生后粗糙不堪的手紧紧握着石磨的木柄,一下一下地推着,豆子渗出乳白色的汁液,流入早已准备好的木桶中。过一会儿,它们就会被倒入沸腾的大锅中,等凝固后,便成为可食用的豆腐脑,不过它们离成为豆干还差一些时候。在这时,一旁闲坐着的老人便会起身,弯着腰,去那个陈旧的角落寻找着更加陈旧的压板。在豆腐脑与压板之间隔上一层纱布,老人双手青筋暴起,像是用尽全身力气般将身体向上一提,再重重向下压去,又搬出一块石头,被钝钝的刀打磨得光滑的石块,将代替老人的重量。3

老人的豆干做成后,我永远都是第一个食客。轻咬一口,会尝到桂皮与五角的香味。老人也会拣上一两块放进嘴里,嚼上两下后,满意地咂咂嘴。老人的豆干是去卖的,但每次他都不会做太多,刚好卖完。更多的,是在节日的时候,做给儿孙吃吃。

后来,我就去县城上学了。县城有许多乡村没有的东西,比如说超市。超市能买到许多好吃的,包括真空包装放在架台上等待出售的豆干。有时我会去买上一两袋解解馋,但尝过后就不愿再买。4

我上一次回家已经是半年前了,令我吃惊的是,那座磨坊已经不见了。有人告诉我,磨坊搬走了,搬到河的另一岸,离我们更遥远的地方,那位姓陈的老人也不卖豆干了。

找了几天,我也没有找到磨坊。郁闷至极,我来到河边散步,忽然记忆中的气味又猛地向我袭来,我随着这味道的指引,不知走了多远。等我找到那气味的源头时,竟发现我找到了已搬走的磨坊。

推开门进去,是那老人,不过他已经更老了。他看到我进门,惊讶,却很快镇定下来,指着桌上的小布包说:“吃吧,你还记得这个味,且记得的人越来越少了。”

老人看着我吃的模样,突然笑起来,张开缺了牙的嘴,慢慢磨着一小块豆干。

就在这时,我想起一句诗: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

那气味,是属于老人一个人的,也属于整个过去的时代,离我们越行越远的时代。5

“病”因分析

本文最明显的瑕疵表现在内容上。一是语言不通顺。如“年迈而古旧”“姓陈的人家”“耳东陈”等处语言重复,影响文章的档次。二是内容不够连贯。如在老人用身体压完豆腐脑后,紧接着豆干就做成了,情节缺失。另外,对超市真空包装豆干与手工豆干的对比还不够充分。三是扣题意识淡薄。最后仅引用诗句说“气味”属于老人,与时代渐行渐远。点题模糊,让人不知所云。本文最终得45分,属于典型的二类文。要使本文升格为一类文,必须作如下修改:一是在文章开篇就点明豆干香味;二是增加对气味的留念与不舍的描写,充实文章内容,提升文章格调;三是在不连贯之处进行适当的补充或删除,使上下文衔接自然。

病文升格

豆干的气味1

文/缪 清

夕阳下,风车还在缓慢地转着,小河边的磨坊虽古朴,但那吱呀吱呀的磨豆声却仍然在我耳际久久回荡,那缓缓飘起的豆干香也依旧在我唇齿荡漾。2

知道它的人已经不多了,它也在慢慢老去,正如磨坊的主人一般。这是一户姓陈人家的磨坊,老主人曾经对我说:“磨豆腐,晒豆干,几代人传下的家业,都做一辈子了。”3

在我还小的时候,看他们做豆干,是我唯一的乐趣。在我记忆中,磨坊总在黄昏时开工,开工后,随即会传来老石磨沉重的声音。

然而真正吸引我的是一股若有似无的豆香,一路指引着我,一直到磨坊。每当我赶到时,黄澄澄的豆子会安安静静地躺在一缸清水中。一旁的老人,带着疲惫的神情,用他粗糙不堪的手紧紧握着石磨的木柄,一下一下地推着,豆子便渗出乳白色的汁液,然后流入早已准备好的木桶中。过一会儿,它们就会被倒入沸腾的大锅中,等凝固后,便成为了豆腐脑,不过它们离做成豆干还差一些工序。4

这时,一旁闲坐着的老人便会起身,弯着腰去那个陈旧的角落寻找着更加陈旧的压板。老人在豆腐脑与压板之间隔上一层纱布,他的双手青筋暴起,像是用尽全身力气般将压板向上一提,再重重向下压去。随即他又搬出一块石头,那光滑的石块将代替老人的重量。剩下的,就是等待。老人总会在这时抽上一根旱烟,缭绕的烟雾熏黄了老人干枯的面庞,正如这座磨坊的炊烟熏黄了小河静静流去的岁月。5

老人的豆干做成后,我永远都是第一个食客。轻咬一口,会尝到桂皮与五角的香味。这时,老人也会拣上一两块放进嘴里,嚼上两下后,满意地咂咂嘴。老人的豆干是拿去卖的,但每次他都不会做太多,只求刚好卖完。更多的是在节日的时候,做给儿孙吃吃。

后来,我就去县城上学了。县城的超市能买到许多好吃的,包括货架上真空包装的豆干。有时我会去买上一两袋解解馋,但尝过后就不愿再买。到底没有豆子纯净的香味,工厂的产物,冷冰冰的。6

我上一次回家已经是半年前了,令我吃惊的是,这次回家竟发现那座磨坊已经不见了。有人告诉我,磨坊搬走了,搬到了河岸的另一边,离我们更遥远的地方,那位姓陈的老人也不卖豆干了。

找了几天,我也没有找到磨坊。郁闷至极,我来到河边散步,忽然记忆中那熟悉的气味又袅袅飘来,循味索源,竟发现那气味的源头是我寻觅已久的磨坊。

推开门进去,发现还是那老人,不过他已经更老了。见我进门,他先是惊讶,很快便又沉静下来,指着桌上的小布包说:“吃吧,你還记得这个味儿,记得的人越来越少了。”

老人看着我吃的模样,一边笑出了声,一边张开嘴慢慢磨着一小块豆干。

就在这时,我想起汪曾祺先生的一句名言:一花一叶皆有情,一茶一饭过一生。

深深呼吸,缓缓前行,慢慢品咂香豆干,那气味,属于老人,属于懂得传统工艺的人,也属于现在和未来。7

升格指津

针对原文内容不合逻辑和不连贯的问题,升格文首先描写出磨坊碾豆的吱呀声,并飘出豆干香味,创设意境,引出后面对磨坊和豆干的描写。豆干做好,再来数句老人吸旱烟的描写,这让劳作场景变得张弛有度,富有闲趣。针对格局不够开阔的问题,升格文最后换用汪曾祺先生的名言,不仅增加了文化味道,也表达了作者对手工豆干的无尽留念。文章段落层次做了一些微调,节奏感明快许多。另外,原文中有不少不得体、不通顺的语言表达,稍稍转换一下,便能出彩。经过修改,本文可以得到55分(内容18+表达18分+发展19分),成功升格为一类文。

猜你喜欢
豆干磨坊八大山人
煎饼磨坊的舞会
建构八大山人研究的知识谱系
——评朱良志先生《八大山人研究》(第二版)
清·八大山人《湖山泛舟图》
我家的“豆干”
我家的“豆干”
老磨坊:山沟沟里飞出金凤凰
八大山人作品欣赏
穿靴子的猫
弗利尔美术馆解谜八大山人
萌发技术改善豆干感官品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