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小孩举牌”广告爆红网络

2017-12-28 09:14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拍摄者老外白人

一块简易小黑板,写着“某某,我爱你”“生日快乐”或“买某产品,找某某,非洲人都知道”的字样,随后,10多个非洲小朋友,跟着画面外的拍摄者念着黑板上的词。2017年8月初以来,这类时长在20秒以内,“非洲小孩举牌”送祝福或打广告的视频,在朋友圈中热传。

据悉,以“非洲小孩举牌”的形式制作产品广告,并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视频拍摄者大多为在非华人,制作后,由淘宝卖家标价出售,多为每段200元左右。尽管非洲小朋友多能获得报酬,但负责推广视频的代理商承认:“大部分钱还是被拍摄者和商家拿走了。”而且这些视频中,有一部分涉及不雅词汇,或宣传疑似涉黄的直播间、微信号等,另一些产品推广的标语中,则出现了“最佳”“最强”“非洲人都知道”等表述。8月6日,淘宝客服回应称,一旦证实商家违反新《广告法》中的相关规定,错发类目,违反淘宝网的正常交易秩序等情况,其将受到相应处罚。

创意背后涉嫌多重违法

花样百出的“非洲小孩举牌”广告,其中违反《广告法》之处可谓不胜枚举。比如說,雇佣未成年人代言、使用了“最高级”等夸张性措辞、宣传涉黄账号等等。而事实上,相较于轻而易举地论证这一系列广告的非法性,我们或许更该去追问,这般明显违法的视频广告,为何能在社交媒体上畅通无阻、大肆流传?

要知道,类似“非洲小孩举牌”的视频广告并不是新生事物,反倒早已形成了一种高度成熟的门类。在业内人士的口中,这类原生广告多被表述为是“内容营销”“爆点营销”或“病毒式营销”。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内容即是广告本身,通过“内容”唤醒公众的积极性、参与性,从而实现“广告”在人际社交网络中的寄生及爆炸式传播——此类广告往往极具隐蔽性和迷惑性,无论其传播渠道还是内容形态,都使之具备了很强的“反监管”特征。

以“非洲小孩举牌”广告为例,在社交媒体的语境下,其很大程度上是被当作“趣味短视频”而存在的。对此,公众大多只是将之作为猎奇、调侃的素材下意识地转发分享,而社交平台运营方更是将之视作“吸流量”的利器鼓励纵容。就这样,明显违法的“广告”,也就堂而皇之地蔓延开来了。可见,只有尽早明确“原生广告就是广告”的基本共识,才能采用统一的法律标准和管理体系对之加以监管,也才能避免今后乱象不断。

一场迎合民族情绪的营销狂欢

“非洲小朋友举牌”能从众多广告中脱颖而出,除了创意好玩,有新鲜感之外,和中国人的国际情结分不开。这和中国企业爱雇佣白人冒充主管是一个套路。他们都是利用这种情结,创造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营销模式,迎合了国人“自我国际化”的心理。

早在举牌广告刷屏之前,中国就活跃着一群帮中国人烘托国际化氛围的老外,这些人的白人身份,让他们站上了在华外国人生存链的顶端,比如那个因金坷垃而闻名的洋专家。这群老外还给自己起了一个自嘲的名字:“白猴子”,专指来华从事表演性工作或者担任外教的白人。这群白人被雇佣来冒充中国小公司的领导,参加典礼或谈判,冒充楼盘的购买者,甚至为一些产品代言。即便后来雇佣“白猴子”已经成为广为人知的事实,但仍旧有人乐此不疲地追捧或相信。正如一位房产经纪人所言:“只要老外往那儿一站,它就不再是某个偏远山区的房子,而是未来国际化的城市。”

作为一种好玩的营销手段,若是内容没有违法,举牌广告其实无可厚非。但一个自信的民族不应该太在意外界的声音,更不必把自己的信心,建立在外界的关注和肯定上。靠小聪明营造异国元素,并以此标榜国际化,都是不可取的。至于那些把举牌上纲上线到剥削压榨非洲儿童,或者影响中国国家形象的人,也是太较真了。实际上,比起做童工或者挨饿,这些非洲孩子还是能够靠出工出力地喊口号,获得他们眼中非常好的收入。一句话,对非洲小孩举牌不必抱着悲情的态度,也不必上纲上线。

猜你喜欢
拍摄者老外白人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街头被偷拍传上网,未告知就是侵权
新西兰杀戮事件凸显白人极端主义在全球影响之广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老外说汉语
吃饺子
无巧不成图
老外自荐当“楼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