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晓燕��
摘要:作文教学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那么如何教学生写好作文呢?这要对症下药,了解学生实际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从而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有效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作文;教学
说到作文,大部分教师会摇头叹息,虽然明知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分量够重,但无论如何都爱不起来,因为作文难教啊!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作文避而远之,只有恨没有爱,因为作文难写啊!但也有个别教师对作文乐此不疲,有个别学生对作文情有独钟,这又是为何?究其原因,他们都是会写作之人,从而升级为爱写作之人。照这样来看,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会写作。如何教学生写作呢?这要对症下药,了解学生实际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从而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
一、 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作文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 无话可说
在我班,每次上作文课,总有那么几个学生不会写,提着笔就是无从下笔。有时就算写了,也是寥寥数笔,再也不知该写什么了。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每届的学生中总有出现,这不得不引人深思。
2. 写不长
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那么久,喊得那么响,但在现实生活中,应试教育仍是独占鳌头。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不得不为分数而努力。而且在我看来,即便是素质教育,作文教学也是我们教师应该努力为之的。按照小学常规的作文要求,字数要达到400左右,但部分学生对这样的数量往往是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他们有的只能写一两百,有的则能达到两三百,但这已是上限,不能再往上增了。
3. 内容空洞
翻开学生的作文本,大多都是虚情假意或成人化,缺乏童真童趣。有的学生写景文章美轮美奂,就算站在普通成人的角度也未必写出如此美景,不符合小孩子的心境。像这样的文章虽美却不真,不真的文章又如何能表达真情实感呢?这是一类虚假的好文章,还有一类是真无内容的作文。学生对要写的事只是泛泛之谈,完全浮在表面,做不出细致的描述,抓不住感人的细节,写不出精彩的部分。概而言之,就是有事无料,有内容无情感。这样的作文让人感觉乏味,毫无看头。
二、 原因分析
学生的作文中为什么会普遍存在着以上这样的问题呢?我想这既有教师层面的原因,亦有学生层面的原因。通过分析,归纳出有四方面的主要原因:
1. 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体验
教材中有安排学生写风景名胜,这样的习作对城市的孩子而言可能不在话下,因为他们见多识广,也有游历风景名胜的机会。但对于乡村的孩子来说,仍然是遥不可及的。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人没有出去旅游过,更别说什么名山大川了。没有经历过的事要写下来,这就好比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当然这是特例,更多的习作要求还是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的,但即便是他们刚刚经历过的事或者是经常为之的事,他们却把握不住,感觉不到,甚至是熟视无睹。
2. 学生缺乏相应的观察能力
正因为学生缺乏相应的观察能力,所以哪怕是自己常做的事,他们也写不出,更别说写生动、具体了。
3. 学生的语言积累不够
学生的作文中常常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要知道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有时难以表述清楚的意思一个词语就能解决了。要想达到这样的造诣离不开相应的语言积累。
4. 教师指导不够到位
看到这一点,很多教师可能会反驳:每次上作文课,我们都讲了很多,分析得很细致,告诉学生可以写什么,怎样开头,如何结尾,要写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等进行细致的描写……是啊,我不否认,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做这样的事,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讲得头头是道,为什么对学生的习作却没有多少帮助呢?这就涉及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就好比是“对牛弹琴”一样。
根据以上几点的原因分析,我们发现是以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为主,但要解决学生本身的问题离不开我们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这时教师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三、 具体对策
根据作文教学的现状,我做了以下尝试,收效颇丰。
1. 放宽写作时间
我们先来算一笔账,一个学期算20周,每周7节语文课,共有140节语文课,而教师用来上作文课的时间通常是每个单元两节,8个单元一共是16节。这样一算,不难发现,我们花在写作教学中的时间真的是太少了。如此一来,习作的老大难问题自然是无法解决的。面对这种现状,我对习作的时间作了修改。首先教师要熟悉本册书的所有习作内容,然后可以提前一两周安排学生自行习作,也可以在教学本单元第一课时就安排学生习作。教师可以每天批改几篇,再从学生写好的作文中发现存在的共同的问题,这样到了教单元作文时就可以作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根据存在的问题修改已写好的作文,那就事半功倍了。学生作文的质量高了,教师批改起来就轻松而惬意了。
2. 注重语言积累
如果说作文是砌一座房子的话,那么字词就是砖瓦。成语、谚语、歇后语、古诗词等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要有意识地加以积累,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注重运用。积累的形式很多,如成语接龙、诗词接龙等都是非常好的游戏形式,经常练习,到了写作文的时候,成语、诗词才能信手拈来。
大众的口语中也有很多鲜活的语言,如果能随时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上,也是一种聪明的积累。日积月累,你的语言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气息。
3. 改变作文教学形式
不能为作文而教作文。在教写作之前,教师要熟悉本册甚至整个小学的习作内容,心里要有通盘的打算。
我们都知道习作来源于生活,要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必须要有相应的生活体验。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能都让学生先体验再习作,这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忽略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平时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学生之间常有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发生,而这些事情又不失为习作的好素材。
比如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的习作主题是写成长的故事,教师在教之前就要留心学生平时的生活,例如有的同学因一些小事而跟很要好的同学闹翻了,有的同学跟别的同学闹着玩,结果生了气,打得不可开交。这些都是极其有用的写作素材,教师要善于捕捉并运用。学生写这类有切身体验的作文,往往情真意切,那些平时老说无话可写的学生也会变得“下笔如有神”了。记得我班曾经有一位学生丢失了3元钱,这可是坐公交车的钱,不见了就不能回家了。我通过调查发现是本班的另一名孩子拿的。经过详细了解,原来是这个孩子因看到自己的姐姐管理着家里买菜的钱(父母因为工作忙,把买菜做饭的家务都交给家里的大姐了),心里很想拥有这么多钱,享受有钱的感觉,于是就把手伸向了别的同学……因她是初犯,所以很容易被识穿,认错的态度也很好。这是一个典型的成长事例,我们作为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个偶发事件,让学生写出当时发生的一切。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真实有感,有血有肉,也给学生的心灵进行了一次洗礼,何乐而不为呢?
好的作文不是教出来的,但离不开教师的引领。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让学生感受写作的素材就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
[2]郭思樂.生本教育之路[M].香港.伟达教育出版社.2002.前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