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里的苟且与诗意

2017-12-28 23:56周俊妍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仙山张骞苟且

周俊妍

洋葱、萝卜、番茄不相信世界上还有南瓜这种东西,它们认为那只是空想,南瓜默默不说话,它只是继续生长。

——题记

“诗”与“远方”是两个常一起出现的词,诗中歌颂着远方,远方里蕴含着诗意,而远方究竟有多远,我们不知道,也无从知道。我们总是固执地认为,要去远方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未知,所以恐惧。我们既担心着远方是蛮荒之地,危机四伏;又期望着远方是如诗中所言的人间乐土。因此我们一边迟迟不肯迈出前往远方的第一步,一边羡慕着那些从远方归来的人,一边埋怨着自己苟且于当下的姿态。

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矛盾的民族。我们既想着志在四方,又想着落叶归根,荣归故里。这样的矛盾也体现在中国人对远方的观念上,时而是荒诞诡秘的蛮荒之地,时而是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时而苟且,时而诗意。 我们在这样的矛盾里挣扎着无法自拔。中国的历史太长太长,长得让人忘记了它是什么时候存在于世界,又是什么时候融入了世界。但自我们有印象起,中国人观念里的“远方”就被诗意和苟且所包围着。苟且中蔓生出诗意,诗意中潜伏着苟且。在长长的时光里,远方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并成为了中国人心中无奈而纠结的存在。

远方可以是苟且的,也可以是诗意的。对远方的想象因人而异,就像洋葱、萝卜和番茄认为世界上没有南瓜这种东西一样,但南瓜不仍是默默在那里生长着吗?远方也是如此,不管我们是猜测还是不猜测,是去还是不去,远方都在那里,不离不弃,不悲不喜。

中国人真正开始对远方进行探索还要数唐朝。“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作为唐代诗人的代表,他走向了长安,走向了名山大川,走向了荒凉的塞外,自然也走向了远方。李白的远方无疑是诗意的,充满着豪情壮志。“脱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而盛世大唐也在这样充满豪气的远方里更加瑰丽。

而苟且的远方,便如张骞。张骞出使西域,并没有什么對远方诗意的想象,有的只是出于政治目的,去笼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然而张骞却不幸被匈奴扣押十年之久,在大漠的风霜里蹉跎了年华。虽然丝绸之路终因此而开辟,但在苟且中被蹉跎的光阴终是不可复返。

诗与远方从不因人的态度而改变,每个人心中的远方也各不相同。但当我们在面对一池春水和常青的峰峦时,当我们在和煦的春风里小坐时,我们仍可在心里来一次说走就走的远行。

点评

本文标题化用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却将“远方”与“苟且”联系在一起,让人心生疑惑,产生了阅读全文的冲动。读完全文,我们才发现作者是用一种辩证的眼光将远方拆分为“诗意的远方”与“苟且的远方”两类,立意十分新颖,且能自圆其说。不过正如文章题记中所提到的“洋葱、萝卜、番茄”不承认“南瓜”的存在一样,远方究竟是苟且还是诗意,是“蛮荒之地”还是“海外仙山”,都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论证至此,作者抛出观点:与其纠结无奈,不如在心里来一次说走就走的远行。文章见解独到,毫不人云亦云,语言富有诗意,让人回味无穷。endprint

猜你喜欢
仙山张骞苟且
仙山福洞
英文摘要 关键词
泉州九仙山
银装素裹九仙山
整饬、因循与苟且:驻藏大臣讷钦筹藏探论
张骞出使西域故事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