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伦
金秋九月的吉林长春迎来第十一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在此次展会中首次设置了智能制造主题馆,展出有机器人、3D打印等前沿技术,聚焦制造业服务化、“互联网+”等内容。在同期举行的“中国制造2025吉林论坛”上,国内外制造业的精英齐聚于此,共同探讨“智能制造”对于制造业发展的意义,以及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关键点。在此次论坛上,“机器人”“数字化”“人工智能”这样的词不再只是简单的提及,而是更深入的探讨它的实现路径和瓶颈的解决。
“国家出台‘中国制造2025之后,吉林省立足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规划,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吉林实施纲要。”吉林省副省长金育辉在致辞中表示,国家在全面振兴东北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将东北打造成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先行区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
据悉,此次以“智能制造·精益管理”为主题的论坛既是落实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部署、共商制造业发展大计的重大举措,也是发挥吉林省制造业优势、探索振兴发展新路的实际行动。
关注一:跨界融合是新一轮产业变革新趋势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近年来,世界各国都竞相在制造业领域发力“放大招”,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日本“机器人新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等概念的提出虽基于各自制造业基础和产业现状不同,而在具体实施方向上有一定差异,但其核心都无疑是在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以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
“跨界融合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本质特征。”国家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杨拴昌出席论坛时表示,我国制造业在由大变强的历史起点上迎来了重大机遇。一方面,智能制造对智能装备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以及相关服务产生大量需求,带动了众多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快速发展,催生出一大批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另一方面,智能制造作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推进路径,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实现生产制造与市场多元化需求之间的动态匹配,有助于增加产出、减少消耗、提高品质,重塑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加速优胜劣汰。
论坛上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高级经理蒙特内罗的发言主题为“解析德国工业4.0时代的智能制造”,而美国通用集团(GE)全球研发工业互联网联盟理事长萨尔沃博士则作了题为“美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及其深远影响”的主旨发言。虽然两者的主题不同,但都提到了当前智能制造领域较为前沿的一个概念——“数字双胞胎”(Digital twin)。
据了解,“数字双胞胎”从虚拟制造、数字样机等技术上发展而来,原本是美国军方在航天系统研究中提出来的,现在已经拓展到智能制造、预测设备故障和改进产品等多领域。“数字双胞胎”通常是以数字化方式为物理对象创建虚拟模型,来模拟其在现实环境中的行为。通过搭建整合制造流程的“数字双胞胎”生产系统,能实现从产品设计、生产计划到制造执行的全过程数字化,将产品创新、制造效率和有效性水平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大众会进一步推动发展‘数字双胞胎技术,以更好的预测工厂的生产全过程。”蒙特内罗说。
“‘数字双胞胎揭示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一种融合趋势,我们将看到物理世界和数字化世界的相互促进与融合,这种融合在未来也会呈现爆炸式的发展。”萨尔沃博士认为,尽快适应和驾驭这一过程将有利于赢得未来市场的主动。
关注二:制造业升级需“软硬兼施”
精益化管理是此次论坛的重要主题之一。许多业界人士认为企业能否实现制造业转型,真正实现智能制造,进行精益化管理是绕不开的路。
“我们现有的制造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在演讲中表示,这种不可持续的因素包括中国劳动力已进入结构性短缺时代,成本急剧上升,同时还存在产能过剩这一全球性问题和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定制化趋势,在此背景下技术也出现快速迭代,产品周期越来越短。這些促使了整个制造模式的变革,中国尤为突出。
制造业转型过程中,机器人应用背景下的人机互动成为趋势,但也并非机器换人这么简单。
“现在有很多地方政府在当地推动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升级时经常是偏硬轻软。”制造业国际联盟执行主席、爱波瑞集团公司董事长王洪艳列举了一个案例:一制造业企业在大量的实施机器换人后,统计下来的结果是,生产效率虽在表面上有某种程度的提高,但企业利润率并没有上升,反而还有所下降。
“究其一点,就是在密切机器换人的背后精益化流程不够支撑。”王洪艳表示,在近几年的机器换人过程中,企业看似迎来了大好时机,但又不得不承认碰上了“软钉子”——流程不支持、工艺参数不支持、人的观念和技能不支持等都是一堵墙,当此墙不能打通时,机器人机械的效能就发挥不出来。
王洪艳认为,中国制造业在向智能制造转型时很大程度上还要补足工业2.0的课,即怎样用新颖的思维和方法让我们的效力提升,进而以最低成本、最高品质去高效率的准时交付客户所需产品。另外,智能时代一定是全要素的数字化驱动,不只是使用机器人这么简单,还包括软件、平台、政务等各方面数字化。
那么,如何在此背景下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 “精益管理下的生产是通向智能制造绕不开的路,这是基石,也是基础!”王洪艳认为,制造业升级一方面要注重技术等硬的一面,但也不能忽视与之相配套的精益化管理。
据了解,精益化管理是一种系统的识别和消除浪费的理念和方法,通过消除非增值活动来加快流程速度,提升利益相关方的价值。这其中有几个关键性原则:聚焦客户价值、简化管理流程、改善创新活力、实现价值。当前,制造业已经进入由粗放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的新时代,也迎来了从单打独斗到合力共赢的新时代。中国企业应当在整合资源中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其中最重要的方式是精益化管理。
王洪艳对当前企业实行精益化管理给出如下建议:一是领导观念方面,即无论企业规模大小,领导班子首先要具有精益管理的理念和认知,才能将精益管理推行下去;二是全员参与,持续改善,因为精益管理一定是从上到下,每一个人要从心开始,从我做起,坚持不懈,而不是走过场、搞运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精益管理模式;三是精益化管理要具有互联网思维,这是制造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的巨大机会,有可能让我们弯道超车;四是注重人才的实训机制,大量企业在转型升级向智能制造冲刺当中其实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人才问题。人才只靠空降,只靠等待是不可以的。这一点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