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与制约因素分析

2017-12-28 03:34:02沛,贾
辽宁农业科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辽宁辽宁省现代农业

王 沛,贾 可

(辽宁省农村经济研究所,辽宁沈阳 110161)

辽宁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与制约因素分析

王 沛,贾 可

(辽宁省农村经济研究所,辽宁沈阳 110161)

“十二五”以来,辽宁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连续多年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无论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是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等现代农业指标都取得了新的增长,为“十三五”辽宁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必须面对辽宁现代农业发展增速趋缓这一新常态,切实有效地解决改革与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矛盾。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制约因素

“十二五”以来,辽宁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新的进展,连续多年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按照《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指标评价,2013年辽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已经达到国家规划的2015年指标要求(陈健,2015)。“十二五”期间辽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粮食产量年均超过2 000万t,保持了全国粮食主产省地位;现代农业结构调整有序推进,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高出全国水平3.5个百分点;农业增加值保持连年增长,农民收入水平持续向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超出全国15个百分点,有力推动了辽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为“十三五”辽宁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 辽宁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1.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2016年辽宁省粮食产量2 100.6万t,仅次于历史最高的2013年,为历史第二个高产年,比2015年增加98.1万t,增幅达4.9%。全省粮食总产量位列全国第13位,粮食作物单产位居全国第三位,总产和单产增幅均列全国第一,连续两年实现恢复性增长。2016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为323.14万hm2,比上年减少6.6万hm2,辽宁省用占全国2.86%的播种面积生产了全国3.41%的粮食,进一步巩固了全国粮食主产省的地位,延续了“十二五”以来,辽宁粮食产量步入相对平稳增长、年均超过2 000万t的变化趋势(见图1)。

2011~2013年辽宁农产品产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全省粮食、水果、肉类、禽蛋等农产品产量逐年上升,2013年粮食、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分别比 2011年增长 7.9%、16.5%、3.0%、0.3%、11.2%,创历史新高。2014年辽宁遭遇1951年以来历史最严重旱情,2015年辽宁再度发生严重夏旱,降水量比常年少约两成,导致主要农作物产量大幅滑落。2014与2015年全省粮食产量较2013年分别减产441.7万t和193.1万t,致使辽宁“十二五”期间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为-0.4%,而水果、肉类、奶类、水产品保持了平稳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1.3%、3.0%、3.6%,禽蛋保持基本稳定(见表1)。

1.2 农业增加值持续增长

“十二五”期间,辽宁农业增加值呈现连年增长态势(见图2),年均增长率为5.6%。2015年比2011年绝对值增加468.46亿元,平均每年增加117.12亿元,同比增长率从前两年的两位数增长下降为后三年个位数增长。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出现了稳中有降趋势,从2011年的8.6%下降至2015年的8.3%,下降了0.3个百分点。农业增加值占全国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基本稳定在4%左右。全国位次自2013年起连续3年位列第12位。2015年辽宁农业增加值达到2 384.03亿元,占增加值比重8.3%,同比增长4.3%,位列全国第12位(见表2)。从图2我们看出虽然农业增加值保持持续增长,但期初与期末增长率下降明显,2013~2015年小幅增长。

1.3 农民收入水平持续向好

“十二五”期间,辽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纯收入等各项收入都呈现了持续向好态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8%、10.5%、6.9%、26.1%。2011~2015年,全省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8 296.5元增长至 2015年的 12 056.9元,绝对增幅3 760.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35元,年均增长率为9.8%。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也都出现了较大增幅,年均增幅分别为10.5%、6.9%、26.1%。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占人均纯收入比重呈现了下降趋势,由2011年的51.5%下降至2015年的46.2%,工资性收入比重、转移性收入比重都呈现了增加态势,分别由2011年的 38.3%、7.2%增长至 2015年的39.2%、12.6%(见表3)。另外,全省贫困人口从157万人减少到117万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 243元,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十二五”期间辽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趋势见图3,保持连年增长,但增速有逐年下降趋势。

1.4 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

“十二五”期间,辽宁整体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011年的66.9%提升至2015年的77.0%,增长了10.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增长态势明显(见表4),且逐年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农用机械总动力由2011年的2 558.1万kW增长至2015年的2 983.6万kW,增长了16.6%,年均增长3.9%。机耕面积由2011年的373.3万hm2增长至2015年的388.7万hm2,绝对增幅15.4万hm2,年均增长1%,机耕面积占辽宁整体播种面积比重由2011年的85.69%增长至2015年的92.11%。有效灌溉面积占播种面积比重呈现波动态势,由2011年的36.45%下降至2013年的33.45%,下降了4.0个百分点,2015年回升到36.02%,年均出现负增长(见表5)。辽宁农用机械总动力变化趋势见图4,增速逐年下降。

图1 “十二五”期间辽宁粮食总产量变化趋势

表1 “十二五”辽宁主要农产品产量

图2 “十二五”期间辽宁农业增加值变化趋势

表2 “十二五”辽宁农业增加值主要指标分析

图3 “十二五”期间辽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趋势

表3 “十二五”辽宁农村人均收入比重分析

图4 “十二五”期间辽宁农用机械总动力变化趋势

表4 “十二五”辽宁与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表5 “十二五”辽宁农用机械化情况进展

1.5 现代农业结构调整有序推进

2016年,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辽宁启动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稳定水稻生产,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扩大粮改饲试点,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和黑土地改造项目,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辽宁适度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13.33万hm2,调增优质水稻、杂粮、大豆、薯类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超过6.67万 hm2。

“十二五”期间,辽宁现代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实施了千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和提质增效工程,设施农业占地面积发展到74.6万hm2,位居全国第2位,日光温室设施蔬菜面积全国第一。设施蔬菜总产量达3 235万t、产值超过700亿元。人均肉类、禽蛋生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2位、第1位;35%的生猪、56%的禽肉、68%的禽蛋销售到省外。“一县一业”示范县(市)达到25个,特色产业面积30万hm2。辽宁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总数达到14个,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示范作用不断增强。认定的辽宁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与国家示范区平均水平相比,全国示范区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比为50%,辽宁省示范区则为53.2%;全国示范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76%,辽宁省示范区则达到83%。极大地助推了辽宁现代农业结构调整。

1.6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十二五”期间,辽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5个百分点。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及到位率均达到95%以上,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2%。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10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32个。蔬菜、水果、食用菌等主要农产品抽样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绩效考核居全国第二位。推广秸秆还田腐熟、增施有机肥等土壤培肥改良技术57.8万hm2,每667m2均增产5%。粮食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9%。每年农民科技培训200万人次以上,阳光工程、设施农业科技培训农民20万人。截至2016年,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达到3 33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240.7万 hm2。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共承担国家和省级各类项目1 390项,取得科技成果309项,获得国家、省(部)等各级奖励10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审定、备案和登记作物等新品种257个,其中育成的水稻品种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60%以上,花生品种占45%以上,柞蚕占90%以上,为182个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在全省建立科技示范基地540多个,推广农作物新品种465个、新技术500多项,累计推广面积0.1亿hm2。目前全院有400多人从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占全省农技推广人员总数的2/3以上。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探索建立“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基地+农民”新型推广服务网络,探索建立农业科技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产、供、销、科、工、贸”一体化,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引领和支撑。

农业信息化发展加快。以“12316”金农热线为平台的农业信息化综合建设水平全国领先,协同专家服务农民470万人,公益咨询次数1 200万以上,促进农民累计增收55亿元,带动了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市场监测、农业大数据及物联网技术等快速发展,智慧农业、数据农业格局正在形成。建成益农信息社5 000多个,覆盖13个市、39个县(市),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数量位居全国首位。

2 辽宁现代农业发展制约因素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一直是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多年来,辽宁省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国家粮食、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和辽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相比,辽宁现代农业仍显滞后,农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形势下,辽宁现代农业发展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战略性农业资源短缺

耕地资源短缺。截至2015年底,辽宁耕地面积为 497.74万 hm2,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4.12%,除辽河平原相对肥沃外,辽西、辽北大部分耕地土质贫瘠,地力差,产量低。农田基础设施水平不高,中低产田面积280万hm2,约占耕地面积的56.3%。

水资源严重不足。从总量上看,辽宁省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世界平均水平的1/8,水资源地域和时空分布的矛盾突出,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并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47.4万hm2,高产稳产农田比例较小,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未根本改变。

2.2 农村劳动力素质与现代农业要求不相适应

由于农村劳动力在农忙季节外出打工,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留守部分大多素质不高,生产经营性人才缺乏,人口素质结构性下降。部分农民思想观念守旧,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重成本轻质量、重经验轻科学、重稳定轻创新、重现状轻发展现象比较突出。部分农民缺乏现代营销观念,农产品销售方式和手段比较落后,电子商务等先进的农产品交易技术未能得到广泛采用。农民接受种、养、加工等技术和知识的能力较弱,获得市场信息的能力较差,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现代农业要求不相适应。

2.3 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不高

土地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对现代农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土地流转既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规模经营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保障。近年来,辽宁土地流转规模稳步推进,但速度较慢,土地规模化程度不高。截至2015年底,辽宁省土地流转面积86.7万hm2,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5.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3.3%)7.7个百分点。辽宁农村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土地分散经营模式、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制约了辽宁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2.4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亟待提高

辽宁现有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提供加工、销售环节服务较少。农产品加工企业多是初级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市场占有率不高,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不强。同发达省份相比,辽宁省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多、具有较大规模、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较少,产业发展集聚度、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产业化经营不完善,产品同质化严重,农产品深加工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5 农业科研创新综合实力相对薄弱

辽宁农业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薄弱,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一是农业科技人才不足。人才缺乏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辽宁面临的严峻问题,农业科研专家队伍极不合理,断层断档问题突出;科技创新工作缺乏高水平科技团队支撑,领军人才极度缺乏;农业科研优秀后备力量明显不足。二是农业科研经费严重不足。近年来,辽宁财政支农资金虽不断增加,但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需要明显不足。而近两年,辽宁省级农业科研项目经费中断,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受到重大影响,用于基础性、前瞻性研究的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工作无法开展,农业科研基地规模小、质量差、设施和功能落后局面难以改善,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3 小结

虽然“十二五”辽宁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这样和那样的矛盾,总体来看,是辽宁农业综合实力提速最快的五年。2013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粮食作物单产位居全国第三位,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8296.5元增长至2015年的12 056.9元,绝对增幅3 760.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35元,年均增长率为9.8%。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011年的66.9%提升至2015年的77.0%,增长了10.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2016年辽宁省粮食产量达到2 100.6万t,比2015年增加98.1万t,增幅达4.9%,仅次于历史最高的2013年。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3%,超过“十二五”末1.3个百分点。“十三五”开局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伴随着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常态下的辽宁现代农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1] 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Z].沈阳:辽政办发〔2016〕76号附件5.

[2]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网络版).沈阳:http://www.ln.stats.gov.cn/tjsj/sjcx/ndsj/,2012-201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网络版).北京: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2-2016.

[4] 侯荣娜,王丹.2016辽宁蓝皮书——2016年辽宁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十三五”辽宁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S-1

B

1002-1728(2017)06-0063-06

10.3969/j.issn.1002-1728.2017.06.014

2017-10-30

王沛(1963-),男,辽宁海城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农村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辽宁辽宁省现代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8:00
辽宁之光
新少年(2022年3期)2022-03-17 07:06:38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4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4
现代农业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学与玩(2018年5期)2019-01-21 02:13:08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