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华 刘佳华
(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环境规制·
环境规制对我国造纸行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许 华 刘佳华*
(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首先分析在当今社会环境规制下造纸行业的污染现状;其次选取工业三废的5个指标对我国造纸行业环境规制强度进行测算,通过选取7个绿色技术创新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度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强度与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关联度最大,与R&D经费内部支出关联度最小,介于二者之间关联度从小到大依次为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专利申请数和R&D人员。根据分析结果,对环境规制下我国造纸行业绿色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环境规制;造纸行业;绿色技术创新;对策研究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转变、产业结构和分工的调整,我国造纸行业的格局也在发生转变。目前,低碳、经济、可持续的发展已成为造纸行业新的发展方向。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这是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造纸企业必须强力推进,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双赢之路。
环境规制是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以个体或组织为研究对象,以有形及无形的方式对企业的一种约束行为。传统的经济学观点认为,环境规制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减低企业的经济绩效,从而抑制企业的发展。然而,有悖于传统经济学观点,波特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著名的“波特假说”,他认为环境规制可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借此抵消由环境规制所造成的生产成本的损失。但是,对于“波特假说”理论的成立性和普遍性,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王国印等人[1]对1997—2007年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波特假说”在较发达的东部地区比落后的中部地区更能得到验证[1]。万建香[2]运用江西省2002—2008年的面板数据,对环境规制下的产业竞争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环保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市场型污染排放征税环境规制政策满足波特假说,而命令型环境规制不满足“波特假说”。很多学者也都是从环境规制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产业绩效等角度进行研究。胡元林等人[3]以企业环保投资为传导变量,研究环境规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实例显示环保投资对于企业极小的影响超过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然而,国内对于环境规制下我国造纸业和其绿色技术创新的研究较少。因此,本课题在前人的基础上分析环境规制下造纸行业污染现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实证分析验证环境规制强度与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并对造纸业绿色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图1为2006—2015年造纸行业废水排放量及废水排放占比。图2为废水中的化学需氧排放量及占比。根据2006—2015年《造纸工业年度报告》显示,废水排放量由2006年的37.4亿t减少至2015年的23.67亿t,整体呈递减关系。2006—2009年废水排放量忽高忽低,可能是由于环境规制过松导致企业为追求经营绩效而忽视对于环境的保护。从造纸废水排放量占同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占比来看,2006—2009年废水排放量缓慢递增,整体趋于稳定状态,但2010—1015年造纸废水排放占比明显递减,废水达标率进一步提升。从图2废水排放中的化学需氧量及占比来看,2006—2015年化学需氧量快速递减,2006年的化学需氧量大约为2015年化学需氧量的5倍。2006—2015年化学需氧量占比同样呈快速递减状态,说明环境规制进一步加强。
图1 废水排放量及废水排放占比
图2 废水排放中的化学需氧量及占比
2006—2015年造纸行业二氧化硫和烟粉尘排放量如图3所示。从二氧化硫和烟粉尘排放量来看,2006—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处于波动状态,但总体呈增长趋势,2011—2016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呈线性递减,而烟粉尘排放量相比于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多。2006—2008年烟粉尘排放量缓慢波动增长;2009—2011年明显增加;2011—2015年缓慢减少。总体来说,相比于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烟粉尘排放量波动不大。2011年烟粉尘排放量达到峰值。之后,由于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及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迫使企业开始将环境指标加进生产成本中,这对于污染密集型行业的污染程度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
图3 二氧化硫和烟粉尘排放量
2005—2014年固体废物产生量(万t)、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万t)、固体废物处理量(万t)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2005—2011年固体废物产生量逐渐增加,2011—2014年处于波动状态。另外,总体来说,2005—2011年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和固体废物处理量也在不断增加,因为随着固体废物产生量的增加,为确保环境污染指标维持最低范围,就必须最大程度上对其固体废物进行综合处理。
表1 2005—2014年固体废物产生量、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和固体废物处理量
表2 环境规制各指标数据
表3 环境规制各指标处理后的数据
环境规制是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以个体或组织为研究对象,以有形及无形的方式对企业的一种约束行为。关于环境规制测量的方法国内外并没有统一的测量方法。赵细康[4]通过计算综合指数的大小来反映出制造业环境规制强度对制造产生的影响。本课题在此研究基础上,选取废水排放量、废水中的化学需氧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烟粉尘排放量和固体废物产生量5个指标综合考量我国造纸行业构建环境规制强度指标体系。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
(1)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三者之间的不可度量性如式(1)所示:
(1)
(2)计算指标的权重如式(2)所示:
(2)
式中,Ei,j代表i年污染物j的排放量;∑Ei,j(j=1,2,3)代表i年污染物j的排放总量;Ti代表i年造纸行业总产值;∑Ti代表i年的工业总产值。
(3)由式(1)和式(2)计算出第i年的环境规制强度,计算公式见式(3)。
(3)
表4 绿色技术创新各指标数据
根据表3和上述计算方法,得出我国各年的环境规制水平值,其趋势变化如图4所示。由图4可以看出,在2009年以前我国造纸业环境规制程度呈上升趋势,环境污染较严重,导致环境规制强度增强。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环境污染得到初步改善,2010—2012年环境规制强度趋缓,呈波动变化。虽然环境规制程度加强,但是造纸业环境污染还是处于较高水平。由于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产业格局等转变迫使我国造纸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因此,从2012年后环境规制强度又开始缓慢增长,之后处于相对稳定的调节状态,这种调整与市场结构、资源等相适应。
图4 环境规制强度
绿色技术创新是通过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等途径,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和产业绩效,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本课题选取造纸业R&D人员数、R&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新产品经费支出等指标来衡量造纸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投入指标;同时,选取专利申请数、新产品销售收入来衡量绿色技术创新产出程度。相关数据如表4所示。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灰色系统分析方法的一种,是根据研究对象(环境规制)与待识别对象(绿色技术创新)各影响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即灰色关联度大小,判断待识别对象对研究对象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
根据已有的数据,本课题对环境规制强度与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由于已知数据并不完备,本课题采用灰色关联度法来衡量环境规制强度与绿色技术创新关系的紧密程度。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对环境规制强度和绿色技术创新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消除数据之间的差异性。
(2)对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绝对差计算,计算见式(4):
Δk(t)=|xot-xkt|
(4)
式中,xot代表参考数列即环境规制强度的数据;xkt代表比较数列即绿色技术创新6个指标的数据。
(3)将(2)中计算出的Δk(t)中的最小值记为Δmin;最大值记为Δmax。
(4)计算环境规制强度和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关联度系数,计算见式(5):
(5)
式中,εok(t)为二者之间的关联度系数;ρ(0<ρ<1)为分辨系数,通常情况下选取ρ≤0.5,本课题取ρ=0.15。
(5)计算环境规制强度和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关联度。计算见式(6)。
(6)
式中,rok(k=1,2,3,4,5,6)为环境规制强度与绿色技术创新指标之间的关联度。
表5 绿色技术创新各指标处理后的数据
表6 环境规制强度与绿色技术创新关联度
上述处理结果如表5所示。其中Δ1~Δ6分别代表环境规制强度、R&D人员数、R&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新产品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专利申请数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差值。r01~r06分别代表环境规制强度、R&D人员数、R&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新产品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之间的关联度系数。
综上所述,求得环境规制强度和绿色创新关联度如表6所示。
由表6可以看出,环境规制强度和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关联度最高为0.61;与R&D经费内部支出关联度最低;中间关联度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专利申请数和R&D人员数。数据分析说明环境规制强度越大,企业损失的生产成本也越大,所以企业提高对于新产品开发经费的支出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因此,环境规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和专利申请数,这充分验证了“波特假说”的正确性。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加大及资源配置的优化,企业用于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R&D的人员也相应增加,而环境规制强度与R&D经费内部支出的关联性较小为0.40,这意味着环境规制强度与R&D经费内部支出有一定的关联,但关联程度不明显,因此,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合理配置资源。
根据中国造纸协会“中国造纸工业2016年年度报告”显示,仅2015年造纸业的废水排放量占据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13%。虽然相关法律法规譬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等都已确认实施环境保护规划,但相关细节性的污染防治措施并未完善,环境污染惩戒管理措施也并未形成统一的体系。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环境规制强度,合理选择环境规制制度,充分发挥以市场为主导的环境规制政策,对于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造纸企业应因地制宜合理的确定环境规制强度。同时,政府应完善环境规制法律法规,加大排污税等一系列环境污染惩戒措施的执行力度,对于不同污染程度的企业应分层、分批治理,对于环境污染严重超标的企业应强行关闭。加大环境规制监测力度,倒逼企业绿色产品和绿色工艺的研发,从污染排放的源头和末端双管齐下进行环境规制,进一步提升环境规制水平,从而更有效地改善环境污染。
目前我国造纸业已从粗放型趋于节约型转变,产品结构、产业格局、企业规模、环境保护等均已发生转变[5]。“十三五”期间我国造纸业将面临重大的全球市场竞争关系和资源配置问题,造纸业的绿色壁垒也将更加凸显。国内资源、环境、消费结构的转变也在进一步促进我国造纸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方向发展。因此,我国造纸业应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资源优化整合力度和“工业三废”的循环利用,充分提高废水、固体废物等综合利用水平,将“工业三废”污染降到最低限度。我国造纸业也应加强清洁生产力度,将清洁生产理念贯穿于整个造纸流程中[6],从绿色工艺的角度有效防制环境污染,提高生物质能源和其他废弃物的利用率,更好的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目前,我国环境规制强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造纸业要持续发展必须提升新产品研发力度,注重节能减排。合理的环境规制强度会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带动企业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环境规制强度超出了企业所能承受的范围,不但不会使环境得到改善,反而会迫使企业为了追逐经济效益,放弃环境规制降低企业研发新产品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因此,造纸企业需在确保环境规制稳定的状态下,依靠绿色创新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加大节能减排力度[7]。一方面,我国造纸企业应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构建新型研发、生产、管理及服务模式,促进产品创新,优化经营管理模式。从绿色管理创新、绿色工艺创新、绿色产品创新等多角度进行拓展,使造纸企业摆脱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规制方法,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提高造纸业节能减排力度,同时也应提高新产品开发经费、注重R&D人员引入等,进而更有效的提升造纸业绿色化水平。另一方面,我国造纸业应大力推进林纸一体化建设,通过优化造纸生产过程带动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林纸协调发展[8]。另外,造纸原材料多以纤维原料为主,而木材纤维和废纸原料均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废纸回收利用也减弱了我国造纸业对于原材料进口的依赖性,对于产业绿色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更大程度上助推了我国造纸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目前而言,我国造纸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大规模造纸企业较少,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规模经济,再加上造纸企业自身资金不足、缺乏创新性等问题,可能会导致造纸企业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能力较弱。因此,造纸业应改善其产业结构,对中小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或并购重组,促进造纸企业规模经济的发展,加快造纸生态园工业建设。同时,积极引入投资,降低企业环境规制成本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9]。根据“波特假说”理论,合理的环境规制会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企业也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合理的选择环境规制工具,在达到环境规制标准的情况下积极引入投资,一方面可以分担企业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投资进行筛选,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当前,环境规制下我国造纸业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的改善,“工业三废”得到有效的治理。本课题通过实证分析表明,环境规制强度与造纸业绿色技术创新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造纸业应提高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注重新产品开发项目以及R&D人员的引入等促进造纸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另外,加强环境规制强度,完善环境规制法律法规、优化资源整合、加强清洁生产力度、提升新产品研发力度、注重节能减排以及改善产业结构、积极引入投资,是促进造纸业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 Wang Guoyin, Wang Dong. Pothypothesi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J]. China Soft Science, 2011(1): 100.
王国印, 王 动. 波特假说、 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对中东部地区的比较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11(1): 100.
[2] Wan Jianxiang. Study on the Win-Win Performance of Jiangxi’s Key Investigative Industry by Environmental Policy Regulation[J].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2011, 31(10): 69.
万建香. 环境政策规制对江西重点调查产业的双赢绩效分析[J]. 江西社会科学, 2011, 31(10): 69.
[3] Hu Yuanlin, Li Qian.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Enterprise Performance-taking Environmental Investment as a Conduction Variable[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 29(1): 72.
胡元林, 李 茜. 环境规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企业环保投资为传导变量[J]. 科技与经济, 2016, 29(1): 72.
[4] Zhao Xikang.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4, 4(1): 24.
赵细康. 环境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1): 24.
[5] XU Hua, LIU Xin, BAI Jing. Study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Paper and Paper Products Industry Under the New Normal State[J]. China Pulp & Paper, 2016, 35(10): 24.
许 华, 柳 欣, 白 静. 新常态下我国造纸及纸制品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J]. 中国造纸, 2016, 35(10): 24.
[6] LI Wei, YUE Jian-fang, AN Hui-zi.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Papermaking Industry Cluster Under the Concept of Circular Economy[J]. China Pulp & Paper, 2017, 36(5): 64.
李 炜, 岳建芳, 安慧子. 循环经济理念下的造纸产业集群发展路径探索[J]. 中国造纸, 2017, 36(5): 64.
[7] Li Ling, Tao Feng. The Choice of Optimal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tensity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based on the View of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J].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2(5): 70.
李 玲, 陶 锋. 中国制造业最优环境规制强度的选择——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 2012(5): 70.
[8] WANG Hai-gang, WANG Yong-qiang, ZHOU Yi-xuan. New cogni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paper industry under the new normal state[J]. Journal of China Pulp and Paper Society, 2015, 30(3):57.
王海刚, 王永强, 周一瑄. 新常态下对造纸工业发展的认识和思考[J]. 中国造纸学报, 2015, 30(3): 57.
[9] ZHANG Qian.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analysis of Provincial Panel Data Based on Policy Differentiation [J]. Industrial Technology & Economy, 2015, 34(7): 10.
StudyontheInfluenceofEnvironmentalRegulationsonGreenTechnologyInnovationinChina’sPaperIndustry
XU Hua LIU Jia-hua*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Shaanxi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Xi’an,ShaanxiProvince, 710021)
Firstly, the paper analyzed the pollution status of papermaking industry under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Secondly, the five indexes of industrial waste were selected to measure the intensity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in China’s paper industry. Seven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icators were selected to carry out empirical analysis by gray correl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the highes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nsity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and the expenditure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nsity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R&D expenditure was the smallest, and the correlation degrees from low to high in between were the new product sales income, the number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s, the patent number applied and R&D personnel. And on this basis,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China’s paper industry green development under th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were put forwar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paper industry;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许 华先生,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轻工技术经济及管理。
F732
A
10.11980/j.issn.0254- 508X.2017.12.012
2017- 08-12(修改稿)
*通信作者:刘佳华,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企业战略管理。
(*E-mail: 15934846533@163.com)
吴博士)